為慶賀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新界各區舉辦形形色色的慶祝活動,讓社區各階層再次感受回歸祖國的意義與喜悅。有服務葵青區多年的慈善音樂團體「青田之優音樂製作室」,以香港的漁港歷史文化為劇目背景,特意為回歸25周年設計歌舞劇,並帶領25位小朋友連同25位青年人,早前(7月2日)在「青涌樂韻頌香江」演出。
Amy :「漁業是香港歷史文化中重要一部分。」
藉音樂
讓下一代認識歷史
「從前,香港是個漁港……」這句話,香港人都耳熟能詳,但未必懂得怎樣把故事說下去。「香港原始本身就是由漁港慢慢蓬勃發展成為了轉口港,設計漁民造型賀回歸是希望給每位香港人好好回憶!」歌舞劇原創者Amy介紹其設計意念,就是希望透過音樂讓下一代認識歷史。她認為,「漁港」漁民就是「香港」沿岸離島的原始「根」和「土」。
Amy希望讓新一代年青人認識香港歷史文化。「逾百年前香港是一個美麗的漁港,漁業是香港歷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漁民也蘊藏了不少生活智慧和文化內涵。」
Amy回顧整個籌備過程,大約用上兩個多月,當中包括:設計特色古今音樂及懷舊歌曲、製作葵青區吉祥物「活力小湧」聲效,編排小學生和中學生舞蹈歌唱環節。她補充,舞蹈歌唱一環加入了功夫、中樂、及歌唱祖國元素。
表演元素豐富,功夫、中樂及歌唱共冶一爐。
綵排舞蹈歌唱前,細續劇本大綱。
「唏唷嗨」表現出海捕魚動態
整個演出分開兩幕:《歸航》以及《獅子山下.香港是我家》。演出歌聲澎拜激昂,多句「唏」、「唷」、「嗨」語氣詞在歌詞裡表達了漁民出海捕魚的動態,Amy指出是表現出苦力在岸邊在轉運貨物時辛勞的聲音。
她續說,通過體驗不同的歷史場景,讓觀眾認識香港沿岸先後經歷「捕魚維生」及「貨物轉運」兩段時期。至於九龍半島及新界,則全是以耕種務農,「這就是香港原本的根」。
以漁民造型主導歌舞劇。
識葵青起源 萌家國情懷
葵青區位於新界南部,涵蓋葵涌和青衣島範圍,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的變遷、社會的發展,青衣從農村漁港搖身變成住宅和工業區。
從劇本中互相學習,Amy帶領孩子們認識到香港和葵青區的原始及發展。在音樂律動及對話帶來趣味性的過程中,她最感興奮的一幕,是四位小朋友用清唱四句歌唱祖國做帶領,讓大家一同大合唱以表達對國家民族的愛意。「這班『音樂智多星』由幼稚園至今與我們相處已有數年,會彈會唱會跳,每位小朋友也是一樣趣緻,也是我們的未來棟樑,四位小孩聲音真純清晰響亮帶出情懷引起共鳴。」
孩子們可愛又神氣!
新界人家
文化
專訪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