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時裝週,這邊廂大小時裝品牌發佈設計師新作,那邊廂就是一車車的舊衫棄置於堆填區,當中大部份屬全新的衣物。面對龐大的棄置量,設計師余倩韻(Emma)意識到行業對資源的浪費,構思處理棄置衣物的方法,於是創辦「Dress Green」品牌,將舊款衣物的布料回收,設計成不同產品,同時推廣綠色時尚的風氣。
Emma:「每次錯都係經驗,每樣嘢都係試出嚟,呢條路行唔通,就諗下原因喺邊。」
行內人可能未必意識到產業影響環境。
為了散播可持續時尚的種子,Emma到訪過不同學校尋求合作機會,希望由下一代著手教育他們環保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然而,學校普遍對初創社企沒有信心,被拒絕過「無數次」後,Emma終於帶著她的願景踏入校園。儘管對設備陌生,小朋友依然投入和享受整個創作過程,自己摸索器材的操作,天馬行空地發揮創意,如用之於設計學校的週年紀念品。
去年,Emma就為路德會聖十架學校校慶活動,回收舊校服,製成50週年校慶熊,成為品牌的代表作。
為路德會聖十架學校製作校慶熊。
設計不單是外觀的美學,實用和使用體驗宦好重要。
隨著物聯網的科技發展,在工業4.0底下,手工製的產品不符合成本效益,自動化工廠的普及令快速時尚成為主流,傳統造衣工藝得不到重視。Emma希望藉著工作坊讓小朋友一探時尚行業背後嘅運作,從衣物學習惜物。「大家親手整過一件衫,就會記得一件衫背後不同步驟同工序,先會欣賞和珍惜物料和工藝的價值,全部都是得來不易」。
談到近年香港的時尚風氣,Emma留意到市場對傳統名牌感到厭倦,大家開始接受新興獨立創作人的作品。Emma指出本土設計師「淨做設計」難以推廣品牌,唯有同其他機構、行業合作、聯繫,方可將品牌理念推動到其他領域。「創業就好似做實驗,無所謂啱嘅路,每次錯都係經驗,每樣嘢都係試出嚟,呢條路行唔通,就諗下原因喺邊,執執佢,下次再嚟過」。
希望透過親手製作,將環保訊息帶給學生 。
救救海洋生物 由生活習慣入手
隨著快速時尚的崛起,市場對衣物的追求開始以量和以新取勝,時裝「速食文化」造成大量浪費。
Emma亦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被丟棄在海洋,而每年有超過10萬隻包括海龜等海洋生物因塑料污染而死亡。這些微塑料「兇器」,有35%來自紡織產品。「紡織產品中的微塑料不但影響海洋生態,甚至有機會透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嘅健康。所以,我哋有責任通過改變日常行為,例如我哋可以喺日常生活中履行可持續時尚,嚟保護我們嘅海洋。」
屢敗屢試,設計終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