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展覽「廣東摩登: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至1970年代」,探討20世紀廣東藝術的複雜性,並凸顯其在中國及全球視覺藝術現代主義歷程中的重要地位。展覽匯聚逾二百件作品,許多為首次公開展出,熱愛廣東藝術的朋友不容錯過。
雲集粵港傑出藝術作品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從歷史脈絡出發,重新審視藝術及藝術家如何介入社會、建構現實。展覽匯集了粵港藝術家的眾多作品,涵蓋不同媒介,包括水墨畫家趙少昂、高劍父、關山月和黃般若;油畫家李秉、鷗洋、丁衍庸和王少陵;版畫家古元、黃新波和李樺;漫畫家廖冰兄和葉因泉;以及攝影師陳迹、沙飛和邱良。
四大單元
1. 圖像與現實 以新媒介關注生活
20世紀初,廣東藝術家倡導以寫實主義推動國家現代化,借鑒日本和西方的藝術語言,脫離傳統文人畫的詩意表達,轉向關注現實生活。他們率先利用攝影、印刷和畫報等大眾媒介,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傳播時事與先進思想。展覽持續探討圖像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並追溯其在不同歷史和政治背景下的演變。
2. 身分與性別 描繪不公彰顯角色
動盪年代造就了廣東藝術家嶄新且複雜的社會角色。他們身兼革命家、政府官員、記者、籌款人及政治宣傳者等多重身分。左翼藝術家關注勞工階層,直面描繪社會不公和戰亂的創痛。同時,展覽探索女性身分變遷,對比傳統藝術中物化女性視角,及女性藝術家積極建構自身形象的創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將「新女性」塑造成國家活力的象徵,彰顯其公共角色。
3. 地方與國家 助構建新中國形象
20世紀廣東藝術家筆下的廣東風土人情,常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與本土自豪感。隨着戰爭帶來的衝突及離散,他們將視野擴展至整個國家的描繪。1949年後,廣東藝術家成為建構新中國形象的重要力量,例如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參與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繪製的《江山如此多嬌》。在廣東藝術聲望上升的同時,他們逐漸融入國家宣傳體系。
4. 平行世界 獨特社會政治表達
最後的單元,就聚焦1949年後廣東與香港之間的離合。1950至60年代,香港寮屋區頻繁出現火災和水荒,影響來自內地的新移民,折射出社會貧困與文化認同等議題。文化大革命期間,內地流行的宣傳畫和樣板戲將意識形態滲入現實生活。此時,香港的共產黨支持者亦仿效文革時期的群眾動員,形成獨特的社會政治表達。
廣東摩登: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至1970年代
展期:即日至2025年10月5日
地點:M+G層地下大堂展廳
Chill人學堂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