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已經來臨,標誌農曆三月快要過去。換言之,我們漸漸遠離那剛過去疫情嚴峻的年初,圍封強檢亦終究會步入歷史……
【春寒已過雨濛濛】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的農曆三月中,即新曆4月19至21日,斗指辰(為穀雨),太陽到達黃經30度。穀雨即穀物得雨而生也。「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寒冷天氣已結束,此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雖然有利五穀生長,但亦令香港氣候變得潮濕。
中國江南地區秧苗初插、農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剛好此時的雨水也較多。每年第一場大雨,常於此時出現,對水稻栽插和玉米等的苗期生長有利。與驚蟄、清明不同,穀雨的民間習俗與農事活動更為相關,且比較日常生活化,極具地方色彩。
【魯晉陝除五毒習俗】
穀雨前後氣溫升高,害蟲開始頻頻繁殖。為避免蟲害,人們一邊下田滅蟲,一邊張
貼用黃表紙製的「穀雨貼」。上面繪有神雞捉蠍、天師除五毒形象等,有的還附有「穀雨三月中,蛇蠍永不生」等文字,以「震懾五毒」。穀雨除五毒(五毒通常指蛇、蠍、螞蟻、壁虎、蟾蛛)的習俗在山東、山西、陝西一帶民間非常盛行。
穀雨除五毒。
【漁民祭海祈求保護】
香港與港口的關係,向來密不可分;穀雨時節,漁民出海打魚,這是一年中的第一次出海,俗稱開海。每逢開海這一天,漁民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海祭活動,除了祭拜龍王、祭天祭海外,也會祈求天后聖母(即媽祖)的保護,從現今光由供奉天后的寺廟數量之多可見一斑。
現代漁業設備相對先進,漁民安全有了較好的保障,然而傳統穀雨開海的習俗,由一代代漁民傳承下來,成為一個隆重的節日。
漁民祭海習俗。
下一站天后誕
提到「媽祖信仰」,可追溯至宋代,已歷時千年。其間,媽祖的神格不斷得到提升,由「天妃」到「天后」,又到「聖母」;媽祖的神職也不斷地豐富,由「海洋之神」、「漕運之神」拓展到「祈雨之神」、「保育之神」甚至「戰神」。
天后聖母。
據記載,天后聖母真有其人,父親名林惟愨、母親王氏,原名林默(因為她年少時不說話,故叫默娘)。傳說林默喜誦經禮佛,能預測天氣,拯救了不少出海漁民,後於福建湄州一山峰羽化登仙,成為佛道神話、民間信仰之神。
在港「顯靈」傳說
每年天后誕於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行,即處於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和夏天第一個節氣(立夏)之間。這天有很多善男信女匯集各個天后廟慶祝,在香港,除了信眾會帶備祭品到天后廟參拜還神外,還有接神、神功戲、花炮及巡遊等儀式活動,場面非常熱鬧。近年,聯合國更將天后誕歸入「非物質傳統文化」。
在香港最有名的天后傳說,莫過於1953年的一次。據說,天后娘娘報夢給當時的廟祝劉火燐,要求重修鯉魚門的天后宮,但當時的鄉長羅平並不相信,及後待至天后「顯靈」,他才誠心相信且負責籌款重修,「顯靈」一幕更被當時的新聞記者蕭雲庵拍下。
天后「顯靈」奇雲。
鯉魚門天后宮。
文化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