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武藝從來不僅僅是拳路的學習,更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尊師重道、知行合一。天主教培聖中學把這個傳統糅進課程,並加入現代元素:AI動作偵測、虛擬拳館、跨科協作,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平台。於是,一代年輕人以自己獨特的語言,重新詮釋葉問詠春的文化。
在這個年代,我們在舊課題中尋找新意義,反而讓歷史科成為最具創新潛力的科目。—杜Sir
//李小龍不僅是香港文化代表人物,他的師傅葉問更是詠春的象徵。//
「選擇武術,一來是因緣際會,大師姐提供了資源。」該校公民及國民教育組副統籌、歷史科科主任杜展周(杜Sir)解釋道。自2022/23學年起,學校應校友、現任樹仁大學助理副校長李家文的邀請,開始參與「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計劃,並以中華武術為切入點,為學生打開認識傳統文化的新窗口。
杜Sir指出,與拳擊、西洋武術不同,中華武術蘊含深厚文化。例如詠春中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精神,強調師徒之間的深厚情誼和敬重。他說:「我們也會在歷史科中介紹李小龍,他不僅是香港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師傅葉問更是詠春的象徵。」學校不僅設有木人樁,還安排學生前往真實的拳館參觀,讓他們在實際環境中學習葉問詠春的傳承,深入體會其中的文化意涵。
從歷史到武藝,天主教培聖中學打造新學習平台。
難忘學生變得堅持不懈
除了強身健體,詠春對學生最深遠的影響,莫過於他們在學習態度上的轉變。杜Sir分享一個「中途放棄但最後肯跟師傅學好詠春」的故事:「這位學生起初覺得自己的動作不夠標準,師傅的要求又很高,曾一度想放棄……幸好體育科全力支持,安排一個月每周練習詠春。最終他養成習慣,成為示範學生,能教導他人、擔任小助教。」詠春教的不只是動作,還有如何堅持不懈。看到他的轉變,杜Sir十分欣慰。
傳承與創新並行,培養堅持與自我突破的精神。
//數字化保育同樣是有效保護方式。//
「大家經常覺得歷史科很悶,但在這個年代,我們在舊有的課題中尋找新的意義,反而讓歷史科成為最具創新潛力的科目。」杜Sir希望借這次詠春計劃的契機,能夠打破歷史科的固有印象,讓它不再只是單純的背書,而是千變萬化的學習過程。「文化的傳承不一定要依賴實體展示,數字化保育同樣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方式。」
不止學技術,更學如何面對挑戰、堅持不懈。
【運用大學AI系統 理解非遺練小念頭】
詠春是由眾多動作組成的武藝,對初學者來說,某些姿勢和動作的準確性或未夠理想,為了幫助學生加強練習,學校引入由樹仁大學研發的「AI詠春系統」,讓學生能夠利用這個平台進行輔助練習。杜Sir強調:「真正的學習仍然需要師傅的指導,這個系統只是作為輔助工具,而不是取代人類教學。」
該校把這套「詠春課程」細分為三個階段,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了解這門武藝:先在初中歷史科學習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然後學生在體育課上,跟從詠春師傅學習詠春的基本套路「小念頭」;最後是製作虛擬的「培聖拳館」,把「知、情、行」連結起來。
杜Sir負責歷史科,他希望學生學完詠春後,能掌握「技能導向」的學習方式,例如如何進行研究、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文化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
學習
科技
社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