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聖公會將軍澳基德小學,總能聽到鑼鼓聲與歡笑聲交織。學校自數年前成立「醒獅隊」,將這項結合武術、舞蹈與音樂的傳統民俗活動帶進校園,不只是一堂體育或興趣課,更是一個承載文化與社區精神的平台。
小小舞龍好手擔任文化大使。
鍛煉身體 培養團隊精神
負責統籌的洪潔主任分享說:「醒獅是一項結合武術、舞蹈和音樂的傳統民俗活動。它十分注重團隊合作,學生在練習中學會互相配合與幫助,既能鍛煉身體,也能通過表演建立自信、認可自我價值。」訓練過程中,教練根據每位隊員的特點安排崗位:體格較強壯者適合舞獅尾,身形輕巧的擔任舞獅頭,節奏感好的則負責打鼓敲鑼。「我們也鼓勵同學輪流嘗試不同崗位,讓他們明白就連推鼓車也同樣重要,從而培養團隊精神。」洪主任補充。
除了在校內演出,醒獅隊更積極走進社區。洪主任舉例,今年中秋與國慶期間舉辦的「迎中秋.賀國慶.獻關愛」表演,學生不僅接觸到社區居民、感受到長者的關愛,也傳揚了中國文化,更增強了他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可謂一舉多得。
引入傳統民俗活動,校園成為承載文化與社區精神的平台。
走進社區 探訪安老院舍
醒獅隊曾多次在農曆新年前探訪區內安老院,為院舍營造歡樂氣氛,深受老人家歡迎。洪主任說:「活動不單可以宣揚中國文化,更增加長幼之間的互動,促進相互的理解及包容。」學生在不同表演場合接觸區內人士,不僅增加對本區的認識,更認同自己是將軍澳人,進而更熱心參與區內各種活動。
在校內開放日上,醒獅隊更有機會向外籍來賓示範技藝。「看到他們在舞獅時抬頭挺胸、充滿精神,我就覺得這個隊伍不只是培養技巧,還在培養文化認同感和服務精神。」洪主任笑說。
教練根據隊員特點安排崗位。
文化
生活
學習
鄰里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