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屯馬綫新分站洪水橋站,料2030年落成。該站除配合地區需要,早年曾有建議預留空間,以建跨境鐵路接通深圳前海。雖然當年暫擱置,惟近年國家大灣區規劃完善,深港兩地冀打造「雙城經濟」,計劃於是有望捲土重來。地區人士及智庫均認為,宜探討推動跨境鐵路,亦令洪水橋可望成為區域經濟樞紐。
深圳前海主力發展金融、信息及科技等專業服務。
跨境鐵路「港深西部快速軌道」,早於2007年施政報告已提出,當年為促進港深兩地機場更緊密合作,正式開始研究以跨境鐵路連接兩個機場。
擬洪水橋轉車 換乘跨境鐵路
直到2012年,提到港深西部快速軌道的概念方案,當中除了擬建連接香港機場和寶安機場的主幹線外,亦提到會以在未來港鐵洪水橋站作轉車站,換乘跨境鐵路,快速連接深圳前海,當時曾一度建議列車以最高時速140公里行駛,於25分鐘內運載1,900名乘客來往港深兩地機場。
不過,鑑於當年時機未成熟,經政府內部研究後,認為鐵路短期內未見逼切性,因而暫緩興建。到《鐵路發展策略2014》文件更明言指出,基於成本效益,該項目整體財務可行性成疑,因此政府暫不考慮有關方案。
港鐵洪水橋站預計2030 年落成。 (構想圖)
過去有專家提議洪水橋站作跨境鐵路轉車站。 (構想圖)
粵省政府2019披露合作計劃
直至2019年,廣東省政府公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當中披露與本港合作,推動連接兩地機場的港深西部快速軌道的論證和規劃建設。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同年亦向政府提交意見書,促請當局興建跨境鐵路。
上月,政府邀請凌嘉勤出任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重新檢視邊境發展及口岸經濟帶,令除高鐵外的深港短綫跨境鐵路的探討,有望捲土重來。
梁志祥:要捉緊大灣區機遇
新界西立法會議員梁志祥向《我家》表示,新界西北與深圳的關係密切,不少元朗與屯門居民選擇過境工作及消費,隨未來新界西北有更多人口,再加上要捉緊大灣區的機遇。
他認為,「完善選舉制度」後的今日,就是再次探討跨境鐵路的合適時機。
梁志祥續指,洪水橋發展對本港未來十分重要,洪水橋與前海只是一水之隔,是合適地區成為兩地跨境樞紐。他強調,俯瞰整個大灣區,新界西北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因此本港要抓住機會,爭取成為大灣區發展的樞紐。
梁志祥(右)支持重啟跨境鐵路探討。
運房局:會探討優化高鐵
梁續表示,希望本港下一代未來可選擇實現白天在前海上班,晚上回港返抵洪水橋居所休息,而興建鐵路對兩地來往百利而無一害。運房局發言人回覆指,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開通,來往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時間已大大縮短。政府會與內地當局探討優化高鐵服務的措施,以加強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間的互聯互通。
發言人亦表示,長遠而言,政府會密切留意因應大灣區發展的長遠運輸需求,探討新的跨境基建項目的需要及效益。
政府上月邀請凌嘉勤任規劃顧問。
洪水橋新區料容納21萬人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主要新增人口將於2030年開始遷入,預計全面發展後,最終新發展區會容納約21萬人口,當中逾17萬是新增人口,同時預計會創造15萬個新工作職位。
洪水橋未來將容納約21 萬人口,料於2030 年遷入。
全面落成後提供6100住宅
根據政府最新規劃,定位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全面落成後合共提供約6,100個房屋單位。
當局期望第一期計劃下的專用安置屋邨2024年入伙,確保第二期發展清拆行動於同年展開時,有足夠單位安置受影響的合資格住戶。而作為新發展區內首個屋邨洪福邨,以及居屋屏欣苑,亦先後於2015年及2018年入伙。
運房局局長陳帆早前出席立法會會議表示,洪水橋港鐵站將為鄰近居民提供多一種出行選擇,可為當區選用鐵路出行的居民提供便利,節省交通時間,帶來龐大的運輸效益。
洪福邨是區內首個公共屋邨,已於2015 年入伙。
洪水橋港鐵站擬2030竣工
按2018年價格計算,洪水橋港鐵站估算造價約為550億元。政府已邀請港鐵公司開展洪水橋站的詳細規劃及設計,並與港鐵公司就洪水橋站的財務安排進行談判,洪水橋站預計於2024年動工興建,並在2030年竣工。
按2018 年價格計算,洪水橋港鐵站造價料約550 億。
【智庫籲擴洪水橋發展範圍】
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本月初發表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報告提出九個新的潛在發展區,當中包括對政府已規劃的洪水橋進行擴充。
該報告建議將鄰近深圳前海的洪水橋,進一步擴大發展範圍,把新界西北打造成現代物流與商業的區域性中心,成為「現代物流與商業圈」,以利用大灣區策略優勢,釋放新界發展潛力,鞏固香港國際樞紐地位。
新界加強香港競爭力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認為,本港必須以戰略眼光、全局思維,規劃本港的土地發展需求。當港人將「中環視角」提升至「區域視野」,便會發現新界並非大都會香港的外圍,而是加強香港競爭力的腹地紐帶。
黃續指出,規劃可讓香港更有策略地連接世界市場,並融入大灣區發展,促進內地與國際雙循環,發揮國際樞紐的重要地位。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最新報告,黃元山(左)認為要提升「區域視野」。
我家焦點
交通
民生
生活
屯門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