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元朗發生一宗正充電中的電動車起火意外,令人懷疑與下雨時充電有關。本港電動私家車愈見普及,數量已逾1.85萬輛,屋邨及鄉村均見充電設施喺左近。電動車起火事件,各地已屢見不鮮,有本港議員關注問題,促請政府成立專責小組,以跟進電動車充電設施安全,務求保障市民安全。
事發於上月31日,一名中年男車主,凌晨一時許駕車回到田廈路新生村的住所後,隨即在屋外為停泊於該處的電動車充電。
今年一月,一輛電動車行駛期間突然自焚。
車頭車尾熏黑 幸無人受傷
直至同日凌晨四時許,當時正下起細雨,熟睡的車主驚聞爆炸巨響驚醒,慌忙衝出屋外查看,赫見泊在戶外露天位置的座駕起火,於是隨即自行拖喉,將火救熄並報警。
事後電動車的車頭及車尾位置熏黑,幸及時救熄無波及相鄰住所居民,火警中無人受傷。消防人員到場調查,初步相信電池過熱引致火警,事件並無可疑。
田廈路一架電動車充電時起火。
二手價65萬 半月前原廠檢查
同住的車主兒子稱,涉事電動車於出事前半個月,以65萬港元從上手車主購買,交收前曾駕車到原廠檢查及維修,村屋外的充電樁亦是從原廠購入並安裝,事發後該車隨即拖回原廠檢查,正了解涉事原因。
根據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本港電動私家車的登記總數約18,500輛,佔全部登記私家車的2.7%,電動車愈見普及,起火「自焚」的意外,在本港亦逐漸常見。
本港不少地方已安裝不同類型的充電裝置。
曾有同廠車青衣橋附近自焚
前年五月,一輛同廠售價逾80萬元的電動房車,停泊在新蒲崗廣場停車場充電,約半小時後無故起火,期間曾傳出多次爆炸聲。消防員趕至現場,花近一小時才將火撲熄。
當時涉事車主稱,其座駕出事前曾經懷疑因電池故障無法啟動,促廠方徹查及交代。
隨了充電時起火,今年一月一輛同廠電動車,沿青葵公路往青衣南橋方向行駛期間,車底突然冒出大量黑煙,未幾即被火吞噬,男車主及時逃出車廂,由其他經司機協助報警。
消防到場灌救,約20分鐘後將火救熄,車輛最終嚴重焚毁,當時車主指電動車僅購入半年。
電動車在香港愈見普及,電動私家車達1.8 萬輛。
另有車主表示暴雨不會充電
有電動車車主,得悉今次充電意外後表示,擔心下暴雨時露天使用充電樁充電,將會導致起火,並指為安全起見,暴雨時不會再充電。
機械工程師盧覺強指出,以現今科技來說,鋰電池設計已經非常安全,電動車不容易爆炸,加上充電孔設計精密,四周有絕緣密封圈,而充電器亦有國際防護等級的防水防塵設計,一般雨量難對充電孔造成影響,只要防短路裝置穩妥,已可避免短路引起的爆炸。
專家:裝防水箱或加蓋擋雨
盧覺強建議為安全起見,充電位置亦應有上蓋擋雨。亦可考慮額外安裝防水箱以保護充電器。
盧續指,電動車電池儲電量大,鋰電池的電流會隨之增加,當車輛其他部件起火,高溫下火勢有可能蔓延到鋰電池,造成火勢惡化風險,因此要避免鋰電池受猛烈碰撞,同時要注重電池保養,並要為電動車定期進行檢測,有問題就須及時維修。
業界:日灑雨淋水氣易滲入
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則指出,不同型號車輛要配合同級的充電設備,並非每一款都適合使用,車主亦要留意充電設備若放置露天地方,日曬雨淋,容易令水氣滲入,導致充電時短路。
至於選購二手電動車方面,可考慮向原廠公司購買,在檢查及維修較有保障。
港府今年三月公布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
陳恒鑌
促設電動車安全組
本港制定推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最遲於2035年停燃油車新登記。立法會交通
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陳恒鑌認為,新政策會令未來香港電動車全面應用,惟若電動車充電安全或意外令大家感到擔心,將會窒礙電動車普及進度。
陳恒鑌(右四)促成立專責小組跟進電動車安全。
非一般火警 提防化學反應
涉電動車充電起火,目前無論在外國、內地及本港均有出現,當中主要涉及電池與充電事故。由於充電設施十分普及,政府亦有資助,安全性值得社會深思關注。本港停車場密度高且密閉,若充電出現火警,容易波及附近車輛,也會對住戶構成威脅。
由於電動車使用鋰電池作能源,火警時會產生化學反應,或不能以一般火警方式撲滅。因此,陳促請政府應成立專責小組或隊伍,研究充電設施安全及消防指引。他表示,稍後會就電動車安全,在立法會向政府進行質詢。
撲救耗水多
消防新考驗
電動車起火或比傳統車輛更棘手,或成未來新的都市隱患。今年四月,美國休斯頓一輛香港有售的電動車在車禍起火燃燒,車內兩人身亡。當時,八名消防員花七句鐘才撲滅火勢,行動中耗106噸水撲救,相當於該局近一個月用水量。期間,消防員雖然曾一度撲滅大火,但已經燒焦的車底,未幾又竄出小火苗。眾人迅速撲滅了這團火焰,但過一會後汽車再三復燃起火。
該地的消防員坦言,相比燃油車起火通常用一噸多水就能迅速撲滅,對付電動車火災明顯較費時及耗用精力。
電池儲電相等家庭兩天用量
他解釋,電動車電池儲存能量,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兩天以上的用電量,一旦發生嚴重碰撞或事故時,其供電方式會引發燃燒時間更長的火災。因此,正起火的電動車對正在搶救的人員來說,風險也相應大增。
我家焦點
交通
民生
生活
屯門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