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2048年本港預計缺少約3,000公頃土地,為此新一份《施政報告》建議重啟屯門龍鼓灘近岸填海,連同內河碼頭一帶達440公頃的屯門西地區一併規劃,目標於明年上半年開展規劃及工程研究。有地區人士支持研究龍鼓灘填海,認為該區面向前海,期望土地應用作發展高經濟價值的產業。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本月六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除宣布推展「北部都會區」願景外,亦落實近年建議在龍鼓灘青山發電廠西北邊的選址填海,擬議範圍涉及約220公頃新增土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月初發表《施政報告》。
她表示,連同早前規劃的包括內河碼頭、小冷水的220公頃屯門西地區,目標在明年上半年,爭取立法會撥款啟動這項開拓土地的規劃及工程研究,藉以「檢視不同的發展選項,以敲定未來路向。」
龍鼓灘區內已有堆填區、填料庫、發電廠等設施。
龍鼓灘居民擔心, 填海影響區內交通及空氣質素。
推算最快於2027動工填海
翻查資料,土拓署早於2017年完成龍鼓灘填海的技術研究,初步建議龍鼓灘填海約220至250公頃,並計劃擴建連接至屯門市中心的龍門路,以及在填海區興建新道路,以提供龍鼓灘路以外的交通替代路線。同時,填海區亦建議盡量保留現有天然海岸線設計。
過去政府一直建議將龍鼓灘填海地用作工業用途,而屯門西地區則研究興建住宅。如今重新啟動研究,將因配合未來北部都會區發展,再考慮土地用途,據推算最快可於2027年動工填海。
龍鼓灘及屯門西
未來發展
龍鼓灘計劃填海220 公頃,擬明年展規劃研究。
內河碼頭在內屯門西地區,將會與龍鼓灘一併重新規劃。
陳恒鑌倡引新鐵路公司協助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我家》表示,歡迎政府重啟龍鼓灘填海用途研究,去尋找明確及合理的填海理據,如要填海要跟當區居民做好溝通。
陳恒鑌續指,新區應基建先行,一旦龍鼓灘填海必須有鐵路接駁,未來的跨境港深西部鐵路可在此設站,政府應早日做好規劃。惟他提醒,原有鐵路發展計劃已滯後,加上《施政報告》再新增五個新鐵路項目,交通壓力依然是非常沉重,憂慮只靠港鐵營造新項目難以應付,因此政府可考慮引入其他鐵路公司協助營造和協助營運。
陳恒鑌促請政府做到基建先行。
劉業強:促進港深全方位融合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同樣對開展龍鼓灘填海研究表示支持。他認為,現時龍鼓灘附近有近2,000公頃土地用於厭惡性措施,北面面向前海,認為此土地應用作發展高經濟價值的產業,與深圳前海發展全面對接,促進港深全方位融合。
他希望,政府展開研究時,考慮龍鼓灘居民的健康及區內交通等問題能否完善解決。現時區內已有堆填區、填料庫、發電廠等設施,村民出入龍鼓灘村只能靠一條主要道路,他認為不能再令龍鼓灘的空氣污染及交通擠塞問題,因發展轉趨嚴重。
另外劉業強亦相信,新建議的「北部都會區」,能夠達致自給自足、城鄉融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等條件,鄉議局對此表示支持,又指放寬出售祖堂地限制和完善收地價格的措施,可將收地遇上的阻力變成助力。
劉業強代表鄉議局支持開展龍鼓灘填海研究。
鐵路帶動
北部都會區發展
《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部署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當中最觸目提出「北部都會區」願景,以整合新界北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聚焦籌劃長遠發展。
北部都會區按原有規劃額外再開拓約600公頃土地,連同現有的元朗及北區的住宅,為本港提供近百萬個單位供應,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除推動本港境內未來發展,亦是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新都會區將靠鐵路運輸帶動發展,當中計劃新建五個鐵路項目,包括連接洪水橋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延伸北環線、東鐵線,並探討興建流浮山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
落實興建的屯門南站,未來將預留位置接駁到屯門西。(效果圖)
新願景
深化深港兩地合作
早在《施政報告》發表前,社會有不少聲音都希望政府可加強發展新界北,除可扭轉過往本港「重南輕北」、將經濟活動過於集中在港島區的現象外,亦可促進深港兩地協同效應。
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表示,北部都會區是一個全面的城市空間,並非只有新市鎮,有別於傳統的維港都會區,北部都會區將定位於創科和保育上。
他強調現時提出的只是一個方向、策略,並非藍圖,希望社會大眾支持,政府會積極與深圳溝通,建設「雙城三圈」空間,新規劃將有利深港兩地共同促進經濟、基建、創科及生態環境等合作。
根據政府解釋,「雙城三圈」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覆蓋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的北部都會區。
《施政報告》發布當日,政府同步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施政報告懶人包
1.「北部都會區」願景重點行動方向
(一)興建港深西部鐵路及擴大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
(二)構建香港矽谷—新田科技城
(三)研究北環綫東延及擴大古洞北新發展區
(四)建設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
(五)實施創造環境容量的積極保育政策
(六)締造高景觀價值的戶外生態康樂/旅遊空間
(七)積極主動改善職住平衡
(八)建設宜居宜業及可持續發展社區
(九)改革行政機制及工作流程
(十)增强香港的輻射力、全面佈局大灣區
2. 房屋政策重點
未來將興建33萬個公屋單位
過渡性房屋供應量增至20,000個
實施「劏房」租務管制
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推動大坑西邨重建
加快龍鼓灘及馬料水的近岸填海計劃
檢視「綠化地帶」及釋放祖堂地的發展潛力
邀請市建局於荃灣及深水埗舊區開展重建規劃研究
3. 民生政策重點
合併普通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
向合資格長者提供更多支援
推展有關強制舉報虐兒個案立法
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增至10,000個
取消強制性公積金制度下的「對沖」安排
我家焦點
交通
民生
生活
屯門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