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政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元朗多個新發展區勢成炙手可熱的新都市。然而,同在北部都會區內的天水圍新市鎮,過去卻被指規劃失敗,發展將近30年,社區設施仍未夠完善,居民就業困難。有立法會換屆選舉參選人期望能帶領天水圍變「新」,天水圍需借未來都會區致力天水圍產業發展,解決以往職住不均的問題。
北部都會區近期成熱話,同在區內的天水圍卻鮮有被提及。
為天水圍發展「劉」四點建議:
1. 全力支持新界北發展,令天水圍可受惠北部都會區發展。
2. 需要致力產業發展,解決區內職住不均的問題。
3. 改善天水圍交通,並要求港鐵繼續車費優惠。
4. 引入競爭改革港鐵文化,增加屯馬線班次改善服務。
交通配套就業機會不足等
一度被標籤為「悲情城市」
天水圍新市鎮早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入伙,由於較遠離市區,過去一直在交通配套及就業機會上有所不足,加上被指北面公屋過度集中,社區資源欠奉,導致居民生活嚴重失衡,其後更一度因為沙士疫症期間令不少基層生活困難,致一度被外界貼上「悲情城市」的標籤。
根據規劃署全港人口及就業數據顯示,天水圍於2016年的人口約為286,250人,就業人口只有30,900人,預計到了2026年,兩項數據均有相約的趨勢,人口約為281,100人,就業人口則為30,600人。當中住戶只有小學教育程度,而無業家庭、獨居長者、單親家庭和新來港人士的比例,都較全港平均比例高。
而在社會配套方面,天水圍由於被私人集團壟斷商場等設施,過去居民買餸貴、買餸難幾成常態,直至去年,食環署負責的天水圍臨時天幕街市才啟用、位於天水圍港鐵高的永久架空公營街市,仍在前期設計階段,預計2023年才動到興建。
天水圍被指規劃失敗,過去曾一度遭標籤為「悲情城市」。
天水圍臨時天幕街市去年底才開業。
期望帶領天水圍變「新」
劉國勳促致力改善交通
立法會選舉新界北候選人劉國勳向《我家》形容,天水圍社區年輕且充滿活力,人情味濃厚,期望帶領天水圍變「新」。
他解釋,元朗天水圍及北區人口共計90多萬,惟現時區內僅可提供十多萬個就業職位,令大部分區民必須早出晚歸往返市區,長期受通勤車程長、車費貴等問題困擾,因此天水圍需要致力產業發展,解決職住不均的問題。
劉國勳認為,可預見本港未來的發展必定發生在新界北部,天水圍地區上位處新界北部的中間點,周邊擁有數個跨境口岸,未來在洪水橋、廈村等都會有新發展規劃,足證其潛力非凡,因此他承諾全力支持具備大量土地可興建房屋的新界北發展,同時間必將致力改善交通,令天水圍市民共同享有更佳的生活環境。
就天水圍的規劃問題,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一同發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她承認天水圍的發展是失敗,就北區都會區她提出包括興建五個鐵路項目、四大規模房屋拓地項目、建設三個濕地保育公園、兩個生態旅遊項目及新田科技城的行動亮點,期望令新界北適宜居住,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劉國勳(左二)認為需要致力產業發展,解決職住不均的問題。
應對人口增長
洪水橋古洞將建醫院
發展北部都會區料可容納約250萬人口居住、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日前接受電台訪問,透露更多規劃細節。
黃偉綸表示未來北部都會區內,將有三間大型醫院。
北區醫院研擴規模
黃偉綸表示,北區目前缺乏大型醫院,食衞局與醫管局正研究北區醫院擴建,令病床數量增加至超過2000張。兩局早前在洪水橋預留用地興建新醫院,而未來北環綫古洞站附近亦已預留土地,興建另一間新醫院,意味未來北部都會區將有三間大型醫院,應付日後人口增長帶來的需求。
另外,他又表示市民可能誤以為「北部都會區」需要20年時間,才有新住宅和設施落成,惟他解釋,各項建設是分階段有序完成,未來十年將陸續看到成果,其中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2024年起已有部分單位入伙,北部都會區近十年將有約20萬個單位陸續入伙。
古洞新發展區內已預留土地興建新醫院。(構想圖)
新界北成新劃選區
候選人盼為居民謀福利
新界北選區候選人劉國勳日前於天水圍香島中學舉行動員大會。會上他表示會推動新界北發展,為新界居民創造原區就業機會、改善交通、爭取福利,冀望新界北選民能一起以新速度、新鐵路、新就業建設新都會。
而在上月16日,機場三跑發生勞資糾紛,一批工人在機場行政大樓靜坐抗議,指未收取應得酬勞,分判商亦遭聯營公司拖欠工程費用。
為此,劉國勳當日亦到場協助調停,經過斡旋當日下午劉隨即安排分判商及工人代表,與機管局、承辦商開會,令雙方成功達到初步共識,暫停進一步行動。
劉國勳直言,會繼續跟進事件,讓糾紛得到圓滿解決。他亦表示,不希望三跑成為沙中線的翻版,因勞資糾紛而影響進度。更不希望事件令香港、機管局及三跑蒙上污點。
劉國勳(左)協助調停機場三跑發生勞資糾紛。
新界北選區除劉國勳外,候選人還有「香港新方向」張欣宇、報稱獨立的沈豪傑及曾麗文。
我家焦點
交通
民生
生活
屯門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