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50年歷史的元朗大球場重建拖延超過年,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上月底終通過重建元朗大球場的工程,預計開支由原來逾億下調至逾億元,如本月能在財委會通過工程將得以開始。有地區人士擔心工程未能如期四年內完成,並指出球場泊車位不足,無助改善元朗市中心交通。
該場地重建後,將乎合亞洲足協認可標準。
計劃耽誤十年 上月終通過
位於元朗體育路的元朗大球場早於1968年啟用,可容納觀眾近5,000人,上一代元朗人稱之為「大陂頭」。《我家》記者翻查資料,該球場的重建計劃早於2013年已諮詢元朗區議會,並於2018年已在立法會批出前期工程款項,惟相隔四年,至上月才在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獲得通過。
根據民政事務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重建工程包括於原址重置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11人天然草地足球場,與及乎合世界田徑總會的標準八線跑道和田徑場設施,看台座位亦將增至6,000個。
重建後的球場觀眾席,設有特色上蓋。(效果圖)
本港第三個可辦國際賽場地
該工程計劃於本月到財委會申請撥款,若一切順利,將會在四年內完成工程,令元朗大球場提升至滿足亞洲足協場地標準,成為繼香港大球場及旺角大球場以外,本港第三個可舉辦國際足球賽事的專用場地,亦可舉辦全港以至區域性大型田徑賽事,滿足當區學界需要。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向《我家》表示,該球場由提出至今已十多年,不明白為何當局一直拖延該區民康設施。他直言,2018年已批出前期工程,但要到四年後的今日才申撥主體工程撥款,進度慢得難以令人接受。
陸頌雄(左二)批評民政局令重建工程一再拖延。
陸頌雄憂翻新後泊車位不足
陸頌雄續指,縱使財會盡快通過撥款,政府亦是否能如期在四年內完成工程。他表示,重建球場提升設施後,一旦舉辦較大型賽事,會為元朗體育路、以至市中心附近的交通負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擔心翻新後的泊車位只有104個並不足夠。
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則表示,不少當區居民均贊同重建元朗球場,加上由於新界區以往並無國際級水平的設施,相信重建球場有利新界西北的居民觀看較大型賽事,如疫情前每年舉辦的省港盃、慶祝新年的國際邀請賽。
市民擔心車位不足,大賽舉行時會造成交通擠塞。
元朗大球場將進行翻新工程,預計2026 年落成
沈豪傑:可探討舉辦大灣區賽
沈豪傑更稱,由於元朗大球場地理位置靠近大灣區,因此待落成後,更可積極探討舉辦大灣區賽事,平日則繼續服務居民,如租借於學校舉辦陸運會,成為區內的多功能運動設施。
民政事務局體育專員楊德強回應指,當局已為工程完成招標,只要得到立法會撥款,今年中就能開始工程。他有信心在四年內、即2026年完成整個工程。至於泊車位不足,他直言規劃時已由60多個增加至100多個,他亦再三檢視過並無空間能再增加泊車位,他相信可應付大球場本身需要。
沈豪傑希望年度省港盃及國際邀請賽等,可在重建後的元朗大球場舉行。
楊德強指工程已完成招標,有信心在四年內完工。
新球場座位增至6000個 加設傳媒中心評述員室
1968年啟用至今的元朗大球場,目前有4,932個座位,屬新界西的主要體育設施,亦是香港超級聯賽球場之一,是元朗足球隊的主場。
為符合亞洲足協運動場規章要求,新球場除增至6,000個座位外,亦將加設多用途會議室、傳媒中心、傳媒工作區、記者招待會室、評述員室、電視轉播室、急救室及藥檢室。
至於公眾泊車位亦將增至104個,包括四個旅遊巴泊位、七個貨車泊位、78個私家車泊車位及15個電單車泊位。
民政事務局發言人指,近年香港足球持續發展,本地球會相繼角逐亞洲足協賽事,若要舉辦亞洲足協認可賽事,球場須符合標準,而元朗大球場的基礎設施已使用50多年,看台及附屬設施遠低於現時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的標準。
元朗大球場有超過50 年歷史,設施落後需要翻新。
波係未完嘅 多個級別聯賽重燃戰火
早前第五波新冠疫情,令本地體育賽事一度停辦。隨疫情漸趨穩定,香港足球總會上月公布本地第五波疫情後首項足總賽事賽程,並於下月底起復辦港甲至丙組聯賽盃。
1月7日,政府因疫情收緊本港防疫措施,繼去年2月19日後,再次「封場」,體育館及運動場康文署轄下體育場地會一度關閉,連帶香港超級聯賽等體育賽事需要腰斬。
直至四月底球場重開,並分別在上月初及月中放寬「口罩令」,包括容許市民在室內外體育處所做運動時不用佩戴口罩。足總隨即宣布恢復甲至丙組聯賽盃賽程,參賽隊數分別為包括佳聯元朗(元朗足球隊)等11隊港甲(港超聯)、13隊港乙及18隊港丙球隊,賽事先踢單循環分組賽,然後三組別最佳四隊將晉身四強,再爭入決賽爭標。
本地超級聯賽過往亦曾在元朗大球場舉行。
我家焦點
交通
民生
生活
屯門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