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意在獅子山隧道進行擴建改善工程,以紓緩塞車及老化問題,當中南行管道會由現時的雙線擴闊至三線行車,而北行方向更建議興建全新的三線行車管道,工程最快於2025年動工。有議員直指12年才完工需時太長,建議當局加快擴建,同時當新管道通車後,可研究將舊北行隧道開放於單車及行人使用,惟政府指有一定困難。
獅隧每日總行車量平均達到九萬車次,塞車屬常態。
北行建新三線 舊管緊急用
2019年政府計劃為獅子山隧道進行改善工程,以延長其使用期並增加容量,務求紓緩繁忙時段的交通擠塞情況。今年10月,工程亦已正式刊憲。根據刊憲文件指出,政府計劃在獅子山隧道兩條現有隧道管道之間,新建一條長約1.4公里的三線行車隧道管道,以取代現時的北行管道,未來多出的管道將留緊急用途。
南行由雙線擴闊至三線
同時,工程會把獅子山隧道現有南行隧道管道由雙線擴闊為三線,以便未來由現時雙管雙程行車,增加至雙管三線行車,為此附近道路及隧道收費廣場亦會作出相應的改善工程,如加裝隔音屏障。當局預計,工程將於2025年第一季動工,最快2034年方可完成所有隧道擴建工程。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向《我家》表示,對住在沙田及大圍的居民來說,往返九龍,最方便當是使用獅子山隧道,惟近年獅子山隧道每日總行車量平均達到9萬車次,流量早已不敷應用,繁忙時間塞車早已是常態,因此他一直以來積極向政府爭取盡快擴闊獅隧。
李梓敬憂工程影響居民生活
惟李梓敬擔心,工程將對居住在獅子山隧道公路附近的居民帶來負面影響。他解釋,早前就工程進行過地區諮詢會,有不少街坊向他反映,擔心噪音及塵埃等施工期間的滋擾,亦怕未來擴建道路,會比現時更靠近居所。就此他於上月就相關工程,在立法會向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提出質詢。
而建測規園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則認為,新建北行管道要五年時間興建,擴建南行管道又要多花五年,再加上前期的設計及準備工作,最快也要12年才完成。他擔心,工程施工期過長,對附近居市民及駕駛者均有長期影響。
李梓敬( 右) 就獅隧擴建工程,在立法會提出質詢。
謝偉銓促簡化擴建前期工作
雖然謝偉銓認同為了維持工程質量與安全,不應強行壓縮施工期和建造方法,但他仍希望政府可簡化前期工作,令擴建改善工程可以加快完成。
運輸及物流局回應指,由於獅子山隧道及連接道路交通繁忙,部分工序例如裝設隔音屏障,只能在非繁忙時間臨時封路下進行。項目亦要在維持食水供應下,重置管道內的主食水管。總括而言,工程複雜且十分具挑戰性,施工方面需要十分謹慎地進行。
該局發言人強調,部門會實施緩解措施和環境監察及審核計劃,以減低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謝偉銓促簡化前期工作,令擴建工程可加快完成。
備用管道改行單車待研究
當未來獅子山隧道新管道通車後,政府有意把現時北行、即往沙田方向的舊管道會改作緊急管道。對於有團體建議將舊管道改作「綠色通道」,供市民踩單車及步行往返九龍及新界,謝偉銓對綠色通道構想持正面、開放態度。
謝偉銓認為,綠色通道可達到環保減排和「易行城市」理念。但他強調,要做好初步研究及接駁評估,才能了解到整個構想能否在安全及可行的情況下實踐,從而做到便利市民以單車代步。
運輸及物流局於上月回覆立法會質詢時指出,有關建議或會影響該管道在有需要時迅速開放作緊急行車用途。而改作「綠色通道」的提議,就要考慮兩邊出入口網絡配套設施限制、相關消防、安全逃生、技術限制及成本效益等因素,當局會深入探討該建議的可行性。
有意見望將舊管道改作綠色通道,圖為澳門松山行人隧道。
【就獅子山隧道擴建社會人士四大建議】
1. 簡化前期工序,縮短原本12年的擴建時間。
2. 優化工程細節,減低對附近民居的噪音及空氣污染。
3. 工程期間確保對公共交通的影響減至最低。
4. 將舊管道改作「綠色通道」,供市民踩單車及步行。
【行車隧道年紀大維修漸密】
獅子山隧道是本港最早通車的行車隧道,首條管道即現時出九龍的南行線早於1967年通車,當年因制水問題用作供水之用,後來改為行車,而北行線在1978年通車,設計標準與現今有距離,需要經常在深夜封路維修,令交通塞上加塞。路政署主要工程管理處副處長張家亮形容:「正如年紀大要醫生一樣,日後所需維修時間更長。」
今年10月修水渠 慢線連封兩日
獅隧最近一次緊急維修發生於今年10月20日。因緊急維修水渠,獅子山隧道往九龍的南行管道,慢線連續兩日需要封閉。為疏導交通往新界的北行管道,當日需要行車線改為雙向行車,令兩邊交通均一度交通擠塞。
另外於2016及2017年,因隧道行車路出現較嚴重損毀,因此亦局部封閉隧道,安排緊急維修。而封閉時間最長一次發生在2012年3月,南行管道更因地底水管維修工程,引起焚燒長達九小時的三級火警。
該事件最終令該管道需封閉兩星期進行搶修,當時交通大受影響。
張家亮指管道老化,日後所需維修時間更長。
我家焦點
沙田
交通
民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