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颱風「鸚鵡」襲港天雨頻仍,本港四日內發生三宗塌樹傷人事故,其中一宗發生於6月18日。元朗炮仗坊有印度橡樹枝幹突然塌下,擊中兩名正在捉棋的男子,幸兩男僅分別頭部及頸部受輕傷,未有大礙。專家表示,印度橡樹本來堅固不易折斷,但因公園內樹木生長空間嚴重不足,或致真菌侵入令該樹腐爛,枯枝因而塌下。
事發於當日下午一時許,警方接獲兩名男子報案,指在炮仗坊公園裡,被兩條約一米長的枯枝塌下擊中。警方到場調查,一名76歲的葉姓男子頭部受傷,另一名52歲的林姓男子則頸傷需要送院治理。
事發後,警方在現場拉起封鎖線;康文署職員亦貼上「危險,請勿靠近」告示,並勸喻事發後仍在現場捉棋的人離開。
#傷者:第三次目擊塌樹枝
其中一名受輕傷林先生其後接受電視台訪問指,自己當時只是旁觀棋,有枯枝卻突然塌下,導致自己的膊頭受傷,另一名受傷男子亦是觀棋。他更透露,該次已是第三次在該公園目擊有樹枝塌下,只是上兩次幸運未有擊中任何人。
連同元朗這宗意外,當時四日內已發生第三宗塌樹傷人意外。在此前四日,6月15日上水龍運路近北區大會堂對開一棵石栗樹的枝幹突然塌下,一名62歲姓關男子閃避不及被擊中,頭部和頸部受傷,更一度不省人事。
其後,在6月17日大圍一棵過往已有四次塌枝紀錄的石栗,一節兩米長枝幹同告折斷,更險壓死一名八旬女街坊。
6 月18 日
元朗炮仗坊印度橡樹枯枝塌下兩男傷。 ( 電視截圖)
6 月17 日
大圍一棵石栗樹一節兩米長枝幹同告折斷,險壓死一名八旬女街坊。
6 月15 日
北區大會堂對開一截長約五米石栗枝幹塌下,擊中一名老翁。 ( 互聯網)
#詹志勇:根部空間不足未能穩固
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表示,涉事的印度橡樹又名印度橡膠樹或印度榕,屬於榕屬常綠喬木,於世界各地均有種植,在香港十分常見。
詹解釋,由於印度橡樹可高至數十米,生長迅速,並不適宜在小範圍空間種植。惟炮仗坊中涉事的印度橡樹,生長受到嚴重局限,根部空間不足,吸收水份及養份能力大打折扣,影響其穩固性。
詹表示,若有關部門處理不當,如修剪過多造成多個傷口,便容易令真菌入侵導致樹木腐爛:「一枯爛幾硬嘅木都會好易折斷!」
「出事後鋸樹會鋸得好狼好倉促,好多大樹枝都會被鋸,令樹枝頭重尾輕,有機會令往後再次塌枝傷人。」
傷者林先生向傳媒表示,公園已三次塌枝。( 電視截圖)
#蕭浪鳴:康文署要吸取教訓
民建聯元朗社區主任蕭浪鳴表示,近年區內發生至少三次康文署轄下的樹木倒塌傷人事故,而炮仗坊遊樂場不時有街坊聚集休憩,因此該區樹木管理應更為妥善。
蕭浪鳴促請負責管理該樹木的康文署吸取教訓,應在事前保養好樹木,而非出事後才急急亡羊補牢。
另外蕭亦表示,曾建議康文署在公園內休憩的地方,加設上蓋,除可阻隔陽光外,一旦樹木折斷,亦可作緩衝,希望署方在今次意外後可重新考慮建議。
蕭浪鳴( 左) 促康文署要吸取今次塌樹教訓。
【忽視教訓 管理鬆懈】
忽視塌樹教訓,後果可大可小!本港過往曾發生多次塌樹意外,屢次造成人命傷亡,意外發生後大眾也會重新關注樹木安全,惟事件過後議題易隨時間再次被人遺忘,令樹木管理再次鬆懈。
根據發展局統計,2018年至2019年間共發生520宗塌樹事故,當中有43宗導致傷亡。
2018年8月,觀塘順利邨基順學校對開一個巴士站,一名印傭被直徑約四吋、重達30公斤的樹椏擊中頭部,女傭即時倒地昏迷,送院搶救最終不治。當時涉事斷枝有腐爛,疑受真菌感染枯死,導致慘劇發生。
另外在2014年8月,港島半山羅便臣道一棵在私人住宅內的一棵十米高大樹,突然整棵倒塌,擊斃在住宅外正在行人路上候車的一名懷孕38周的準媽媽,最後死因庭事後裁定死於意外,而涉事的斷樹,與今次元朗塌枝同屬印度橡樹。
炮仗坊是不少街坊休憩地方。
【樹藝師:風雨施壓 致枝幹突斷裂】
除因為生長空間不足或真菌感染導致塌樹外,健康樹木也有可能無預警下突然折斷。中華樹藝師公會會長歐永森表示,近月多宗塌樹傷人意外中,大部分情況也非常相似,就是在樹木外表和斷枝內部沒有病徵下,樹枝突然斷裂。
歐解釋,無病狀的健康樹枝在非接口處斷裂脫離,在樹藝學普遍稱為「撕裂」。在無風無雨時如乾燥冬天較少發生,但在雨季,風雨會增加樹枝重力受壓,導致其突然斷裂,大大增加傷人的風險。
歐永森指無病狀樹枝在非接口處斷裂脫離,在樹藝學稱為「撕裂」。
#或在「山竹」過後已埋隠患
他直言,這種情況在目前的「樹木風險評估」程序當中,也難以準確檢測,若非有一定經驗及攀樹知識的樹藝師,或難以及早察覺。
另外,他表示,2018年颱風「山竹」曾打斷不少樹木分枝,其後有可能因未有好好保養,或導致個別樹木變得結構不良,而埋下塌樹伏線。因此他強調,樹木折斷過後更需要勤於檢查,需要時作出修剪,便可避免不必要的意外。
我家焦點
民生
生活
屯門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