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恰逢夏秋交替,本來為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史記·滑稽列傳》記載,當時農家以豬蹄、酒來祭田神,祈求五穀豐收。但農曆七月十五同時也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氣盛極而衰,陰氣顯現。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及主宰人間禍福的大神──三官大帝。
民間最普遍的說法,認為天官大帝為堯,地官大帝為舜,水官大帝為禹三位賢君。
在道教的信仰世界中,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靈,分別主管賜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誕辰分別為農曆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為「三元日」。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天官賜福地官赦罪 水官解厄
道教將七月十五納入自身理論體系,為之注入「中元」意義。隨著道教於唐朝時被提升為國教的地位,三官信仰(天官、地官、水官)因此結合三元祭典(上元、中元、下元)而成為一種祭祀制度,且由於地官主掌赦罪,因此在中元節當天,道教在此日素饌普渡,祈請為亡靈赦罪,帝王也會率領官員到道觀祭祀,以祈求地官赦免生者與陰間孤魂。
「天官賜福」最為現代人熟悉。
由於三官是道教最高的司過神,因此於中元節期間懺悔補過,更可得到地官的赦罪。而信徒在懺悔、拜神與祭祖之際,又同時會聯想到沒有得到供奉的陰間孤魂亦須加以關懷。
中元節──懺悔補過慎終追遠
因此道教中元祭典,其中許多種科儀的進行,目的是使亡靈能向善與獲得超度,這種慈悲精神的擴大,更讓中元節展現出優良的傳統文化。
時至今日,中元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道教徒除了會祭拜孤魂亡靈外,也蘊含著子孫慎終追遠的情懷。
《三官出巡圖》
中國人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倘無敬畏,便無所不為,則難免無惡不作。道教鬼神的意義,就是給人敬畏,讓人們約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天官大帝
由來:青黃白三氣結成,一說為唐堯
主管:天帝神王、上聖高真、三羅萬象星君
聖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即降人間,校訂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大帝
由來: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一說為虞舜
主管:五嶽帝君與二十四治山川、九地土皇、四維八極神君
聖誕:每逢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即降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故稱地官赦罪
水官大帝
由來: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一說為大禹
主管:九江大帝、四瀆神君、三河四海之神
聖誕:每逢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即降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故稱水官解厄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