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忙碌工作賺錢,相信金錢可買到心中所愛,並帶來美好生活,人生會很快樂。消費主義強調消費「好處」,買衫買袋裝扮得漂亮非常,令你滿有自信得到別人稱讚,就會快樂;買最新型號的Apple手機,讓你隨時享受視聽資訊,帶來快樂。如果商家不是這樣標籤「快樂」,恐怕要執笠。
【聖哲談快樂】
大家可以看看中外偉大哲學家如何定義「快樂」。
蘇格拉底(Socrates):
「幸福的秘密不在尋求更多,而是培養出享受更少的能力」
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認為幸福不是來自外在的獎勵或榮譽,而是個人賦予自己,減少不同慾望與需求,從而感受更簡單的樂趣。
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道家宗師老子知道人性的弱點,愛看好看的、愛聽好聽的、愛吃好吃的,感官的享受與刺激,是一口無底洞,提醒人要注意,過分縱情享受、過分追求物質,將帶來損傷。
孔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談及學習之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稱讚弟子顏回)
儒家創始人、萬世師表孔子認為,擺脫物慾的羈絆,取得精神的寧靜,才能在生活中發現快樂,如上面兩句說話代表的「以學為樂」、「以賢為樂」。
【煩惱的根源】
現代人因為不同形式的非理性信念而自尋煩惱,例如:
各方面都必須取得成就才有價值。
獲所有人認同、稱讚,我才有價值。
事事做得完美才算成功,不完美等同失敗。
任何問題都一定有完美的解決方法。
【轉念真美妙】
由今日起,大家不妨嘗試以下轉念:
減少過度消費,不應依賴外在事物求快樂。
世事無常變化,坦然面對成敗得失。
珍惜身邊人和事,關心愛護親人朋友。
享受每天的快樂,而不是追求快樂。
遇困難保持平常心,順勢而變往往有轉機。
現代人快樂 建基於外在物質
現代人站在前人累積的豐盛經濟物質基礎上,不必擔心吃不飽,生活亦沒有大危機,因此易被催眠,以為要快樂就要消費使錢,而為了錢就是需要不停追求,要返工、投資,又要有專業資格,從而獲得社會認同,取得成就。但「快樂」真的建基於此?
古往今來,中外哲人對於「快樂」,大都認為是一份心靈滿足,當內心的需求與實際體驗達到一種和諧、平衡時,人就有這美好感受。
中國傳統思想對「快樂人生」的看法,跟古希臘人的有相近之處,同樣不把快樂等同外在物質財富。中國人常說「知足常樂」,指出人滿足現狀就開心。「知足常樂」的「樂」,是反省後的肯定,提醒自己不要有過多以至虛妄的欲求。
人人不快樂 因無常令預期落空
有很多人會問,為何小時候生活貧困,但過得很快樂,不僅和家人相處和洽,自心亦是非常寬廣、平靜,反而現在是那麼的不快樂呢?
現代社會,人習慣不斷依賴外在有形、有相的物質,認為假使能夠獲得更多外在的事物,便會越快樂,痛苦便會越來越少。於是,我們所有的期望、思維都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外在世界的無常變化,瞬間帶來壞消息,以及生命中的種種變動,如分手、失業、罹病、痛失摯愛親人等,往往令人手足無措。心痛、失落,逃避、不想面對等等,都是最常見的反應。西方心理學家Edgar Cabanas認為,把追求快樂當成是人生目標會讓人墜入陷阱。
變幻是永恆 看破放下能寧靜平安
以佛家角度去看,人誤把無常當成恆常,理智上知道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生住異滅,可是錯誤把人與事物視為一個必然存在的獨立個體。而當無常到臨,奪走我們深愛的人、健康、記憶及事物,這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就會產生痛苦。
經典流行曲《家變》的歌詞,道盡人生真諦,「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迎接那變幻,今生與你擁抱著永恆」,當中體現出《易經》中「世上唯一不變的原則,就是世事常變」這觀念。人如能坦然面對無常帶來的種種變化,不再抵抗或對立,把自己全然交出來,透過容納、接受、放下,內心自然會呈現本性的寧靜,外在一定平安,生命也就順了。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