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食評論家兼作家蔡瀾於6月25日與世長辭。蔡瀾先生的離世,無疑是華人文化界的一大損失,他不僅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更是橫跨電影、文學、美食、電視等多個領域的傳奇人物。
蔡瀾的人生觀融合了傳統智慧與反叛精神,既體現了佛家的豁達超脫,又帶有莊子式的自由逍遙,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享樂主義哲學」。
蔡瀾核心觀:傳統+反叛
1. 傳統的務實與享樂
強調「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認為人生意義在於簡單的快樂,這種觀點與傳統道家「知足常樂」相似。主張「精神上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晚年更直言:「『一定』辛苦的事,我不會,也不肯去做。」,體現了傳統智慧中對身心平衡的重視。
2. 反叛的灑脫與不拘
反對社會規訓,曾說:「本來就該這樣」(回應「躺平文化」),展現對主流價值觀的挑戰。
愛情觀上,認為「每一段感情都要有結婚生子的目的,那是很討厭的糾纏」,體現對傳統婚姻觀的顛覆。
雖然風流,但對太太非常好:「婚姻是一種諾言,婚後我從來沒有出軌,如果我不能給安全感太太,我沒資格和她結婚。」
【與佛、莊思想異同】
相同點
1. 看破世俗執念
佛家講「無我」,莊子主張「齊物」,蔡瀾則說:「很多痛苦與壓力都是想像出來的,可以將痛苦放進保險箱,再踢進大海。」,三者都強調放下執著。
對死亡的態度也類似佛家的「無常觀」:「沒有活過的人才怕死」,與莊子「安時而處順」相通。
2. 追求心靈自由
莊子提倡「逍遙遊」,蔡瀾則說:「放得下,是因為能看得開。心遼闊了,人生才能遼闊。」,兩者都強調精神超脫。
3. 反對過度的社會標準
莊子對傳統社會規範和權威提出批評,認為社會對人的期望和標準過於苛刻,應該讓人自由發展,尊重每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
不同點
1. 佛家:超越苦難,追求解脫
佛家認為人生本苦,需透過修行解脫(苦諦),而蔡瀾雖認同「痛苦是想像」,卻更傾向「及時行樂」,而非宗教性的超脫。
2. 莊子:順應自然,遊戲人間
莊子主張「無用之用」,蔡瀾則實踐「玩樂中體驗人生」,但莊子更偏向哲學性的「無為」,蔡瀾則更入世,如經營飲食生意、寫作等。
【如何融合宗哲智慧處世?】
1. 以佛家的「無執」化解焦慮
認為「恨別人也是痛苦事」,提倡寬容,類似佛家的「慈悲」。不追求宗教修行,而是透過美食、旅行等世俗享樂來實踐「放下」。
2. 以莊子的「逍遙」對抗世俗束縛
反對社會規訓,如「不聽管束」,與莊子「庖丁解牛」的自由精神呼應。
比莊子入世,如創辦品牌、寫作,體現「遊戲人間」的實踐性。
【「世俗禪」哲學】
蔡瀾的人生觀絕對不是佛家的超脫,亦非完全的莊子逍遙,卻自然形成一種「入世的超脫」——在享受世俗樂趣的同時,保持心靈的自由。
這種哲學使他既能風流瀟灑,又能看透生死,成為香港文化中獨特的享樂型智者。正如他希望的墓誌銘:「我活過」,短短三字,道盡其融合佛道、遊戲人間的智慧。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