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街頭總是鑼鼓喧天、醒獅穿梭。位於粉嶺的「盛愛之家庇護工場」,有一支非凡的醒獅隊默默耕耘逾二十載。這隊於2003年成立、由23位輕度至中度智障人士組成的隊伍,舞動的不僅是傳統技藝,更是信心與堅持,證明「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可能」。
醒獅隊舞動的不僅是傳統技藝, 更是信心與堅持。
//現在他不但學會主動關心家人,還會幫我洗衣晾衫提重物等等。—成員母親范太//
范偉權是隊中的「元老級」成員,也是舞獅頭的重要角色。自小確診為輕度智力發展遲緩的他,約18歲時加入庇護工場。媽媽范太憶述,當初只是希望兒子多做運動,卻意外地為偉權開啟了人生新篇章。
「以前偉權性格比較急躁,做錯事就怪人,不懂得承認錯誤,也不太懂與人相處。」范太坦言,當時的她也感到無力。然而,隨着年復一年的訓練和演出,偉權漸漸變得成熟穩重。「現在他不但學會主動關心家人,還會幫我洗衣晾衫,提重物,甚至幫我按摩!」她的眼中滿是母親的驕傲。
經過訓練,偉權( 左) 學懂團隊合作及服從,令范太感到很欣慰。
//最深刻是到長者護理院舍表演,長者們對醒獅特別感興趣。—負責人之一霍Sir//
負責人之一霍智賢(霍Sir)也深深感受到偉權的成長。他說:「以前偉權比較固執,即使媽媽提醒他,他也不太接受。但在醒獅隊當中,他慢慢明白表演要靠大家合作,逐漸學懂團隊精神、服從、聽指示,不再因為自己不喜歡而胡亂責罵隊員及職員。」
這份力量亦推動他們走進社區,將歡樂與祝福帶給更多人。霍Sir分享道:「最深刻是到長者護理院舍表演,長者們對醒獅特別感興趣。即使是平日長期臥床的長者,也會被細心推至現場一同欣賞。」職員們形容,長者在表演期間反應熱烈,不僅笑容滿面,甚至伸手撫摸醒獅,場面溫馨動人。
醒獅隊不時到復康機構或長者院舍表演。
//讓老人家感到高興,我自己也會很開心。—資深成員偉權//
偉權表示:「我好喜歡醒獅,也希望獲得更多外出表演的機會。之前去老人中心表演,公公婆婆看得很開心,讓老人家感到高興,我自己也會很開心。」醒獅隊的足跡不僅遍及社區,去年11月更曾登上HKGNA國際音樂舞台,為多位著名音樂家揭開序幕,感受到來自世界的肯定與支持。
努力為長者們帶來歡樂和節日氣氛。
【2001年踏出第一步 邀師傅到工場授課】
談及盛愛醒獅隊的創立經過,霍Sir憶述:「2001年盛愛之家庇護工場正式開展服務,當時社署安排了剛從特殊學校畢業的學生前來接受訓練。由於他們年輕有活力,便邀請武術師傅到工場授課,讓學員嘗試不同活動。出乎意料的是,學員們對這項節奏明快、氣勢磅礴的活動表現出極大興趣,因此醒獅訓練得以延續至今。」
經年累月的訓練終於結出成果。霍Sir表示:「在技巧訓練方面,我們會將每個動作細化示範、講解及練習,並根據隊員的能力調整動作,令他們更容易學習和掌握。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耐性。無論是指導職員或是學員本身,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持續反覆練習。即使學員偶爾會忘記步驟,我們亦會不厭其煩地重複教授,直至見到他們有所進步。」
足跡不僅遍及社區,去年11月更曾登上HKGNA國際音樂舞台。
文化
專訪
生活
大埔北區
學習
社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