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揭露院舍制度黑暗面的電影,能否走進課堂?能否成為年輕人創新的起點?在天主教培聖中學,答案是肯定的。今個學年,學校將話題電影《白日之下》帶入中二級創科課程,不單欣賞,更引導學生進入電影中的處境、觀察當中弱勢群體的困境,以構思出一件件應對真實生活難題的科創作品。
該校於6月舉辦科創作品發布會,Lawrence(右三)、Rachel(左一)。
「當學生明白自己可以影響別人,作品就唔止係功課,而係一種回饋社區的行動。」——郭富華校長
Lawrence、Rachel落手「驗證」產品, 力讚學生創意及心思。
宗教價值「義德」融創科課
「我們唔單止想學生學懂用手做,更重要係學懂用腦諗、用心感受,」校長郭富華說。「當學生明白自己可以影響別人,作品就唔止係功課,而係一種回饋社區的行動。」
培聖中學自2017年起推行創科教育,每年會選定一個主題。今年,學校以「義德」作為切入點,將天主教核心價值融入創科課程。「我哋希望學生唔只係諗點做好件作品,而係要諗:點樣幫人?點樣對社會有貢獻?」
電影一幕啟發「助穿衣裝置」
當中,一個名為《除除善友》的設計,靈感正是來自電影中長者被迫集體除衫沖涼的橋段。學生設計一部可協助行動不便人士穿褲的機器,裝置能感應使用者身形,自動調整闊度與高度,讓使用者不需彎腰也能穿衣。他們認為,這發明最重要是讓人維持生活上的尊嚴。
這些想法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經由學生動手砌機械、寫編程,逐步構建而成。今年的創科發布會中,26組中二學生展示了他們的成果。當日,電影主演梁雍婷(Rachel)及導演簡君晋(Lawrence)亦親臨現場,與學生交流並試用作品。
電影《白日之下》啟發學生設計產品。
導演及演員 讚學生mindset
Rachel表示感動:「學生受電影啟發,做出咁多創新又具體的作品,原來一部戲可以有延續的影響,真係好榮幸。」她說,每一件作品都針對不同弱勢社群的需要,「好有心思,好值得肯定。」
導演Lawrence則說,學生的創作讓他「好興奮、好佩服」。「佢哋唔單止學技能,而係有個出發點,係想幫人。呢種mindset最重要。」他特別提到其中一部能自動跟隨長者行走並附設照明功能的「Carewalker」裝置,「其實未必只限老人家,如果能量產,幫到好多人。」他亦對一款結合遊戲與記憶訓練的「眼明手快太空game」印象深刻,「學生自己搵零件、砌機械,真係好厲害。」
《白日之下》由簡君晋自編自導。
梁雍婷憑《白日之下》獲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望拓產品平台公益社會】
展望未來,郭校長透露,希望與更多社區單位合作試用學生作品,「如果資源許可,我哋最想擴展推廣平台,令更多學生有機會用科技去幫人。」
郭校長坦言,學校未必能承擔量產成本,但教育重點從來不在於產能,而是啟發。「能令學生發現自己可以幫到人,已係教育最大嘅價值。」
他相信,創科課程的真正意義,在於讓學生從設計過程中理解他人的需要,進而實踐關愛與義德。他引用教育局所說:「自然聯繫、有機結合」,正好形容這種學習模式——在不知不覺間,把價值教育滲入創新之中。讓科技不止於創造,更成為連結社會的橋樑。
生活
學習
科技
鄰里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