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哋唱出咗我嘅人生。」一句簡單的話,道出長者的感動。今個夏天,14位來自迦密主恩中學的中三至中五學生,參加由校內社工及國民與公民教育組合辦的「長者音樂治療」活動。在音樂治療師的指導下,學生將長者的生命故事寫成歌詞,創作出屬於對方的旋律,送上一份真摯的情感回應。
學生與社區長者建立連結。
學生藉新方式服務社區
「義工」有好多種形式,例如賣旗、探訪等等。是次活動的構思,是希望學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走進社區,細心聆聽長者的經歷和情感世界。該校國民及公民教育組謝秀賢主任表示:「近年疫情、獨居現象,以及代際距離,令不少長者感到孤單、缺乏表達空間。音樂治療作為一種非藥物介入方式,不但能紓緩情緒,也提供了互動與溝通的平台。」
整個創作過程分為「聆聽、創作、共鳴」三個階段。學生首先學習如何傾聽,了解長者的過去與故事,再以小組形式合作,將記憶轉化成歌詞與旋律。謝主任續指:「這個活動讓學生重新思考服務學習的意義——唔只係付出,而係雙向啟發,彼此滋養。」
過程分「聆聽、創作、共鳴」三階段。
老友記:如返到年輕時
長者的反應亦十分熱烈,有人說「好似返到年輕時」,也有人從沒想過自己的一生可以變成一首歌。透過這次經歷,學生與社區長者之間由陌生、尷尬,走向尊重與欣賞,建立起難得的連結。
學校期望未來可延伸至其他藝術形式,例如視覺藝術、戲劇或攝影等,讓學生繼續透過創作,與社區同行。
專家指導下,將生命故事寫成歌詞旋律。
生活
學習
鄰里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