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創科發展慢,其中最大原因是難吸引人才,有IT專才直言選擇留港皆因節奏慢「夠養生」。有學者則歸咎於科普教育的起步遲,當局應加快培育相關人才之餘,亦應著眼激發港人參與傳統產業升級轉型。
「香港的工作強度要比內地的低一些,節奏也慢一點,內地加班情況較嚴重,還有長短週政策,有時週六也要上班。」在數碼港工作的前端工程師李小姐,修畢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工程系研究生課程後,選擇留港成為創科從業員。
「留港只因無咁大壓力。」
李小姐認為,香港較緩慢的步伐,反而適合其取態。李亦透露許多內地的創科同行,工作以外還會參與電子競技賽,以取得更高的認可,豐富履歷表來提升個人競爭力。她說,在香港卻未見有同樣做法。
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科技聯盟執行主席李嘉俊(Kevin)接觸創科業界多年,他形容香港人的確沒有內地從業員進取,「好大因素係香港太多行業選擇,覺得即使做創科失敗,都輕易轉行,一樣賺錢,相對而言,內地的創科行業競爭大,業內人士需要加倍提升潛力,才能分一杯羹。」他解釋道。
黃錦輝表示,香港正處於「人才短板」階段,建議政府引進人才。
「人才短板問題,靠海外輸入解決。」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接受《我家》訪問時提到,香港正處於「人才短板」階段,由於港府推行科普教育(STEM教育)過遲,「但遠水不能救近火,要培育這班孩子成才,仍要最少5至10年時間。」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7年香港每百萬人當中僅有約3,000名研發人員,滯後於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等地。箇中原因之一,是本地學生對修讀理科的興趣不大,缺乏能夠投身創科行業的新血。因此,黃錦輝一再強調,政府引進海外人才,始是加速創科發展的重要方針。
港創科從業員嘆發展緩慢。
「IT與金融掛鈎,在香港比較有空間。」
身為前端技術人員,李小姐直言在香港單純做前端工作,路向較為狹窄。正如李嘉俊所言,金融科技屬於香港的熱門創科,李小姐眼見不少同學參與金融科技研發或相關工作,發展前景較為理想。「香港IT與金融掛鈎的話,就比較有空間。」
【創科發展無疆界 無IT底無問題】
不少香港人直覺認為,自身只屬於創科發展的旁觀者。李嘉俊則以過來人身份,印證非科技出身的人,同樣能透過傳統轉型結合新科技,衍生創科方案。
「我其實係金融學科畢業,只因當時在傳統媒體拼搏多年,憑經營應用傳統媒體製作結合AR技術,透過建立團隊研發出虛擬主播技術。」
綜合以上所說,李嘉俊鼓勵有意轉戰創科界的港人,做好資源整合,首要步驟是尋找合適的夥伴,建立核心團隊,再以本身的行業經驗結合科技,以嘗試思考全新的生意模式。
李嘉俊與團隊研發出的虛擬主播技術,常獲邀在活動中應用。
李嘉俊鼓勵有意轉戰創科界的港人, 做好資源整合。
生活
Tech 館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