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橋路上月發生私家車涉睇錯「孭仔燈」,導致撞翻小巴的致命車禍。運輸署雖然在意外後,已著手在路面加設分隔膠柱及新增轉彎劃線,希望藉以提醒駕駛者加倍留意交通管制,惟膠柱不消幾日已被撞爛,亦有駕駛者擔心新劃線反會引發其他車禍。其後,經社區各界連番促請改善交通陷阱,該署終接納意見,再進行改善工程。
沙田大涌橋路於6月13日發生嚴重交通意外,一輛小巴在路口遭私家車撞翻,引致八人受傷,涉事小巴司機更當場不治。
大涌橋路6 月13 日發生致命交通意外。
意外後約兩個多星期,運輸署隨即在大涌橋路涉事路口,加設部分道路工程改善設施,當時除微調交通燈及燈罩角度外,亦在該致命意外中,有司機看錯「孭仔燈」而衝燈的路口,增設慢駛標誌、影線道路標記及臨時膠柱,提醒司機注意燈號及減速。
涉事路口意外後加設分隔膠柱等設施。
加裝分隔膠柱後兩星期,膠柱已被「撞到無影」。
「標記將路面轉彎收窄,兩線左轉車輛易碰撞。」
不過在新設施安裝不夠兩星期後,《我家》記者發現涉事路口,新加設的四條臨時膠柱,已全數被撞爛。更諷刺的是,有部分膠柱被撞倒後,殘骸就席地留在路口多時。據了解,本月中運輸署再次安裝膠柱,但有部分同樣被再次被撞毀。
轉彎道路標記被指收窄路面易生意外。
除加設臨時膠柱外,在原本「孭仔燈」設置的轉彎路口,運輸署重新劃上輔助車輛的轉彎道路標記,不過有司機經過時質疑,新標記容易對新手司機造成誤導。原因是該處供兩條線的車輛左轉,但新道路標記將路面轉彎收窄,無形中會令第二線轉彎的車輛「壓入內線」,容易造成同時轉彎的車輛發生碰撞。有網民批評設計者製造新的路面陷阱:「你左二線咁樣畫法,唔踩影線就直接夾去一線到,加番正正常常嘅線好唔好?」
為此,曾到現場實地視察的沙田圍分區委員會委員周秉謙,於本月21日聯同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等公民力量成員,再次約見運輸署,反映沙田區內交通意見,並同時再次督促署方改善大涌橋路的交通措施。
周秉謙望路署研其他方案
並倡減少學車入大涌橋路
周秉謙引述運輸署在會上表示,該署會就「限速及增加超速監控」及「增加慢駛提示」達成共識,並表示會盡快實施。同時,署方亦積極考慮將涉事路口「孭仔燈」位置,由現時易被直行司機誤會的設計,改成只有左轉司機看到,以免再有司機看錯「孭仔燈」。
惟他表示,因署方表示有關「安全島的」改動,要先進行電纜喉管勘察等地底探測程序,以及要與警方及路政署商討封路安排,因此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進行工程,署方承諾會盡快進行研究,並將草擬計劃提交分區委員會。
周秉謙回應指,對於署方終肯接納地區人士部分建議感到歡迎,惟他希望盡快落實改善措施。同時亦希望署方繼續研究其他可行方案,如設衝燈相機及減少學車進入大涌橋路等,避免大涌橋路再發生成嚴重交通意外。
周秉謙(右二)與運輸署開會,商討大涌橋路改善措施。
專家:車速限制應降至50公里
大涌橋路意外屢次發生,除因為「孭仔燈」問題外,亦關注大涌橋路的車速限制過高,令「爭分奪秒」的司機,往往因加速衝燈尾而導致意外發生。上月5日,一輛學童校巴在大涌橋路近沙田第一城高速行駛而撞壆,導致學童受傷。
現時,大部分大涌橋路行車速度可達70公里。運輸署三年前在大涌橋路當時發生奪命意外後,曾全面檢視大涌橋路的情況,惟當時只落實分階段改善交通燈位置,對於車速限制問題運輸署認為合適,不用收緊。
汽車工業學會會長李耀培建議,大涌橋路車速限制應劃一降低至50公里,減低不同路口車輛相撞引致嚴重傷亡的機會。同時,他認為應加裝俗稱「龍門架」的架空交通燈,務求清晰顯示每條行車線的燈號。
大涌橋路意外頻生,有專家冀減低該路車速至50 公里。(資料圖片)
【公民力量:沙田區內巴士費宜統一】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聯同多位公民力量成員,於本月21日於立法會與運輸署新界東代表舉行會議,除商討改善大涌橋路措施外,亦就於沙田區內增設智能停車場及泊位、研究沙田區增設巴士「區域性短途分段收費計劃」,以及包括增設港鐵站等優化白石角運輸規劃,向署方反映意見。
沙田力量成員李梓敬直言,正因近期大批非建制派區議員突然辭職,違背對居民承諾,他們將繼續就區內社區民生改善事務,與有關部門磋商及完善。他直言:「社區工作畀佢哋搞亂及荒廢,我哋正常人梗係要行多步,做埋佢哋嗰份!」
容海恩(左四)聯同多名公民力量成員,為沙田交通問題發聲。
「區域性短途分段收費計劃」,是九巴去年開始於屯門及元朗推行的區內雙向分段收費,在同一區內乘客在指定的巴士站落車後,再在巴士站頭拍八達通卡,就可即時獲扣減車費。直至本月17日,將軍澳亦新增收費區域性短途分段收費,同區上落車分段收費劃一為5.4元。
「區域性短途分段收費計劃」,已分別於新界西及將軍澳實施。
將軍澳新增短途分段收費後,同區上落車分段收費劃一為5.4 元。
我家焦點
沙田
交通
民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