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令極端天氣增多,城門河隨時氾濫成災。目前,城門河水位高於2.7米就水浸,近年打颱風或天文大潮,河水就湧上行人路,單車路及行人隧道被淹沒。為防水患,渠務署計劃在城門河畔建地下蓄洪池,並擬將河邊護欄改為防洪牆。地區人士質疑防洪牆效能,促請政府不要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須整體改善雨水排放系統。
曾有16個月五度水患
上月24日(農曆六月十五日),有沙田居民發現城門河近瀝源邨沿岸,有河水湧上單車路,造成水浸。其實,城門河近年屢受水患困擾,於2017年及2018年期間,16個月內城門河已五度因颱風及大潮導致水浸,尤以2018年9月颱風「山竹」襲港時最為嚴重。
「山竹」當日帶來狂風暴雨,令城門河水位一度升高貼近行車天橋橋底,兩岸的行人隧道幾乎全被淹蓋,連新城市廣場及沙田大會堂附近公園亦受影響。當時在石門的傑志中心兩個足球場被完全淹浸,河水亦湧入碧濤花園地下停車場內而導致水浸,洪水幾乎浸過車轆。
水位高過2.7米即水浸
由於城門河西岸部分位置,最低只可容納主水平基準約2.7米的水位,如高於2.7米隨時出現氾濫。2017年11月5日,當時雖然沒有颱風,但由於正值農曆初一或十五前後一兩日的天文大潮,再加上冬季季候風,令城門河水位升至主水平基準約2.79米,即代表已足夠導致兩岸水浸。
為此,渠務署在前年十月委託工程顧問,就沙田區內擬建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進行勘查研究及初步設計。當中除希望改善沙田市中心一帶的雨水排放系統外,亦建議在城門河兩處,各增設一個地下蓄洪池設施。
城門河
近年嚴重水浸事件
2018
12 月24 日
氾濫原因:天文大潮
當日參考水位:大埔滘海水高度達到海圖基準面以上3.06 米
每當天文大潮加上暴雨,城門河水位就急劇上升。
2018
9 月16 日
氾濫原因:颱風山竹
當日參考水位:大埔滘海水高度達到海圖基準面以上4.54 米
颱風山竹襲港時,城門河出現嚴重水浸。
2018
6 月18 日
氾濫原因:天文大潮
當日參考水位:大埔滘海水高度達到海圖基準面以上2.89 米
渠務署建議在沙田公園下興建蓄水池。
蓄水池可在豪雨時將雨儲起避免水浸,圖為大坑東蓄水池。
2017
11 月5 日
氾濫原因:冬季季候風及天文大潮
當日參考水位:城門河最高水位達到升至主水平基準約2.79 米
有市民直言城門河不時氾濫。
2017
8 月23 日
氾濫原因:颱風天鴿
當日參考水位:大埔滘海水高度達到海圖基準面以上4.09 米
天鴿襲港時,城門河一帶行人隧道淹浸沒頂。
2015
11 月26 日
氾濫原因:冬季季候風及天文大潮
當日參考水位:大埔滘海水高度達到海圖基準面以3.1 米
河水氾濫淹沒行人隧道。
擬建8000立方米地下蓄洪池
根據渠務署文件顯示,該署建議在沙田公園下,興建一個約8,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及雨水泵房,以期在特大暴雨期間,暫存雨水。另外,在大圍翠田街足球場,同樣建造一個約1,2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同時加建長約600米的雙孔式箱形暗渠以減低城門河的水位。
地下蓄洪池的作用在暴雨過後,暫存在蓄洪池內雨水,便會透過自然回流及水泵,經城門河排出大海,以減低城門河兩岸的水浸風險。日後,署方將會在地下蓄洪池上重置公園、足球場等相關設施。
河岸兩邊起80厘米高防洪牆
除建造蓄洪池,為免河水倒灌入行人路或單車徑,而令城門河出現嚴重水浸帶來安全危機,該處亦建議於城門河近沙田市中心兩邊的東西河岸,建造高度約80厘米高的防洪牆,令城門河的防洪水平,由現時僅約2.7米高,提升到日後約3.5米高,大大減低城門河出現水浸的機會。
部門建議在城門河岸興建防洪牆。(設計資料圖)
城門河最低只能容納2.7 米水位, 水位過高便會氾濫。(設計資料圖)
葛珮帆:應制定全面防洪政策
政府建議為城門河進行防洪工程,新界東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對此表示支持。她向《我家》表示,過往大型颱風及暴雨期間,水浸延伸至沙田城門河兩岸,對行人及單車使用者的安全構成威脅,誠然興建蓄洪池方向,以管理洪水流量值得認可,避免城門河因溢滿而水浸。
惟她對河岸兩邊建防洪牆的成效存疑。她認為,倘若行人路面設有去水渠,而城門河水位上漲高於行人路,洪水亦能從渠道湧出行人路面,因此單從低位河邊安裝防洪牆效果或不彰。
推行氣候適應措施亦重要
此外,若洪水由高窪流入低窪地區,一樣會出現水浸的問題。因此,政府仍需整體改善沙田、甚至全港雨水排放系統,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處理相關問題。
葛珮帆續指,近年全球極端天氣發生次數愈來愈多,對人類生活的各層面都帶來嚴重威脅,並已造成不少人命傷亡及流離失所。儘管香港並未受到重大衝擊,但政府需盡快訂定及推行氣候適應的措施,才能解決極端氣候衍生的問題。
葛珮帆(右二)促政府訂立全面防洪政策。
【極端氣候 令本港水位急步升高】
專家期預期到2021年至2040年,水浸出現頻率將大大提高,變成十年一遇,甚至五年一遇。同時根據天文台早前預測,在溫室效應之下,本港海面水位到2081年至2100年,會較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值上升0.63米至1.07米,當中維多利亞港的平均海平面會顯著上升。
維港每十年平均升31毫米
自1954年有紀錄以來至今,天文台驗潮站顯示,維多利亞港的平均海平面高度有明確上升。平均海平面高度在1990至1999年間雖然一度回落,但近年水位重拾升軌。維多利亞港的海平面於1954至2020年間,每十年平均上升31毫米。
而維多利亞港的海水高度,曾四次上漲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5米,包括颱風分別是1962年「溫黛」、2008年「黑格比」、2017年「天鴿」及2018年「山竹」。
按全球暖化趨勢,二十世紀初,平均每幾年便有低於攝氏4度的日子將不會重現。相反,氣溫達攝氏35度以上的日子,在廿一世紀初,每隔數年便會出現。極端天氣亦會頻繁出現,在過去幾十年,每小時雨量紀錄多次被打破,預料每小時雨量逾100毫米的情況會倍增。
我家焦點
沙田
民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