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在東京奧運取得一金二銀三銅,創69年來歷史性佳績,掀起全城運動熱潮。日前政府公布五項措施支持體育發展,包括加快興建沙田體育學院新設施大樓,將原擬2026年竣工的目標提前,希望能趕及2024年巴黎奧運會舉行前完成。體院方面及運動員均歡迎政府新安排,認為擴建有迫切性。
政府公佈加快興建體院新設施大樓。
體育學院位於沙田城門河畔,已使用逾 30年。
本月10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相關部門將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撥9.9億港元配合加快沙田體育學院新設施大樓工程。體育學院位於沙田源禾路,前身為銀禧體育中心,早於1982年興建,其後於1991年改名為香港體育學院至今。
新大樓將建於游泳館及賽艇中心之間。
期望提早於2024年6月啟用
事實上,增建大樓的建議早在2017年上半年醞釀,到2019年12月交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審議,因奧運佳績令項目有望提早於10月本屆立法會會期完結前,交財委會通過撥款。整個計劃原定於2026年完成,現期望可提早於2024年6月啟用。
根據去年民政事務局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擴建計劃的用地位於現時體院範圍內的游泳館及賽艇中心之間的空地,以興建一幢樓高四層的新設施大樓,同時計劃亦會翻新現有學院內的綜合體育館。
新設施大樓預計樓高四層。(效果圖)
包括增兩個多功能體育場館
在擬建的新設施大樓中,包括一個多用途無柱式訓練場、多用途訓練場地、體能科學訓練中心等新練習場地,供不同體育項目使用。近日,政府指新大樓更會新增兩個多功能體育場館,並計劃將乒乓球館搬到新大樓,原有的乒乓球館會改成劍擊場,並加建體適能訓練場地。除此以外,大樓中亦設有運動醫學、生物力學、心理中心及營養與監控中心,為運動員提供多方面支援,預計為體院增加淨樓面面積達9,000平方米。
港隊在東京奧運有歷史性佳績,圖為乒乓球女團銅牌得主之一杜凱琹。(港協暨奧委會圖片)
現劍擊場地板壞僅膠紙修補
港隊運動員都十分支持擴建,期望擴建後的訓練環境得到改善。以劍擊館為例,現時劍擊場地只有15條賽道,同一時間只容納最多30人訓練,地方狹窄,且地板損壞也僅用膠紙修補。港隊劍擊代表歐倩瑩表示,過往場館地方不足,令等候使用者往往多於場上運動員。
歐倩瑩(左)期望新劍擊館有更大空間訓練用。
羽球訓練須關上大部分冷氣
因此她直言,過往劍擊館只容許排名前列的選手到場訓練,希望日後新場館可讓更多人一起練習,以爭取更多對戰經驗,提升能力。
而代表港隊出戰東京奧運的羽毛球混雙組合鄧俊文指出,現時在體育學院羽毛球場冷氣風向,影響羽毛球方向,訓練時需關上大部分冷氣,導致訓練時場地侷促。他期望體院新大樓落成後,羽毛球館可安裝合適的空調設備,配合訓練。
鄧俊文(右)希望改善羽毛球館空調設施。
林大輝:目前宿位不足設備非一流
香港體育學院主席林大輝表示,目前體育學院已使用超過30年,而且不能容納現時約5,000名運動員訓練。林舉例指,雖然相比康文署轄下的體育設施好,但現時體院與國際一流訓練場地相比,卻有很大的差距。另外,體院現有宿位僅400多個,全職運動員則逾500人,一間房要兩至三人同住,環境擠迫,因此有迫切性盡快擴建,否則會令運動發展出現「樽頸」。
林大輝指體院擴建有迫切需要。
五項措施
加強支援體育發展
除了加快興建體院新設施大樓,政府亦公佈另外四項新的支援體育措施。包括成立運動員能力提升基金、推動體育專業化產業化、更好照顧全職運動員的求學需要,與及在學界運動方面給予更多支持。
政府表示會透過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總額三億元的「能力提升基金」,加強運動科研、醫學、先進器材,備戰未來三年各大體育盛事,屆時政府與馬會各負擔一半,傷殘運動員可同樣受惠。
支持學界多辦活動
另外,政府會要求學資會下的八大院校,為全職運動員提供更多彈性學習安排。民政事務局會連同教育局,加強體育投入,支持學界辦更多活動,並期望啟德體育園後年落成時,社會大眾對運動投入更高,從而促進體育的專業化、產業化。
容海恩:運動普及化可團結社會
體院擴建的計劃將提交財委會通過撥款,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向《我家》表示,支持體院加快擴建步伐,並樂見政府再增加培訓本港運動員的資源。她指出,她過去曾在立法會會議中,要求為青年運動員提供更具彈性的升學安排,令青年運動員,能夠在學業和體育事業上,取得更好的平衡。
她強調本港是時候一改過去體育發展欠缺整體策略,並指出政府過往投放於運動員和各個項目的資源十分不足,現計劃增撥資源培育相關人才和加建體育場地,可有助推動運動的普及化。
容海恩續指,東京奧運奪得歷史性佳績,可以看到本港精英運動員一直努力為港爭光,他們過去亦一直於各項國際賽事取得驕人成績,為港爭光,成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偶像,掀動了市民對體育活動更為熱情。因此,在近年越趨分化和對立的社會氣氛中,政府應該把握這個好機會,透過進一步推動運動普及化,發揮團結社會的作用。
容海恩支持體院擴建,並冀增撥資源培育人才和加建場地。
我家焦點
沙田
民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