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朝朝大塞車,全因人口增加但馬路配套依舊,區內的巴士線仍主要取道馬鞍山路經恆德街駛入石門迴旋處出市區,由於後兩者附近車路配套,未能應付車流急增的問題,一到早上繁忙時間,該兩處便會形成塞車樽頸位,耽誤巴士行車時間,當塞完後巴士仍要苦撐到大老山或獅子山隧道「再塞過」,令上班族苦不堪言。
吳啟泰建議改善石門大涌橋路燈位劃線,加設巴士線改善塞車。
兩個樽頸未到隧道口已塞車
區內大部分巴士線駛離恆康街迴旋處後,均會駛經亞公角街,所以有居民形容該處為區內交通「心臟地帶」,但馬鞍山路近行人天橋其中一個分岔口近來形成新樽頸。因該處是車輛取道入亞公角或經大老山隧道公路天橋上大學站或大埔方向的必經之路,一旦往大學上橋繁忙時間交通擠塞,就會連累到駛入大水坑出市區的巴士線,亦被迫在該處慢車,白白多耗約5至10分鐘的車程,但當駛過該路口,就會發現前路暢通無阻。
而當車繞過沙田醫院後,巴士又再到達石門迴旋處的另一個樽頸。由於碩門邨第二期入伙加上該區新商廈臨立,令車流頓增,致大涌橋路近石門油站轉入石門的路口經常擠塞,馬鞍山經濱景花園的巴士也受影響,更會倒灌到石門迴旋處。一旦大老山隧道往九龍方向見車龍,就會引發連鎖效應令石門一帶大塞車。
樽頸位1:馬鞍山路到亞公角街或大學橋分岔口。
樽頸位2:石門迴旋處。
沙田馬鞍山人口將增至70萬
上述的樽頸塞車幾乎已成為每朝繁忙時間的「例行公事」,全因馬鞍山新樓不斷落成令人口直線增加。規劃署於上月尾最新公布「人口分布推算2019-2028」,估計馬鞍山人口將由2018年214,200人增加至2025年的224,100人,增加約1萬人,而沙田同期亦增加2萬多人。兩區人口將於明年增加至70萬,馬鞍山人口增加主要於西沙地區及欣安邨一帶,而沙田則集中於石門。
短期:需繼續改善石門迴旋處倒灌
一直關注馬鞍山交通問題的社區幹事吳啟泰向《我家》表示,現時石門迴旋處塞車的問題的確嚴重,雖然早前已調整交通燈疏導轉入石門車流減輕擠塞,但因該處不少車輛要經常切線,令問題未能有效改善。吳啟泰正向運輸署提議,盡快將該段部份大涌橋路劃出巴士專線,並調整迴旋處一帶的劃線:「我們更曾提議過將迴旋處慢線,在繁忙時間劃為巴士專線,但因為石門出口只有兩線,因此要轉交運輸署看是否可行。」
一旦大老山隧道有車龍,石門迴旋處將塞上加塞。
中長期:建大埔直達青沙公路天橋分流
人口增加導致隧道車流繞入沙田、馬鞍山而形成馬鞍山出九龍的擠塞。「除咗馬鞍山發展,白石角填海區、新界東北發展,都會令進出沙田的四條隧道負荷加大」,吳啟泰認為運輸署必須立刻開始作沙田中長期道路規劃,首要可考慮興建一條天橋,由大埔直達青沙公路及城隧,分流交通,這既能紓緩馬鞍山出九龍的擠塞、亦能一併長遠改善大埔公路近沙田馬場一帶的能交通擠塞。
長遠而言,吳啟泰促當局興建天橋,由大埔直達青沙公路及城隧。( 模擬圖片)
【將軍澳車流飽和問題更嚴重】
相比馬鞍山,將軍澳車流飽和問題在未來日子將更為嚴重。現時將軍澳海濱區及第86區一帶新盤相繼興建及入伙中,新居屋屋苑亦在調景嶺落戶,但居民一直主要依靠已經飽和的將軍澳隧道及港鐵出市區,一旦將軍澳線服務有延誤,將隧塞車幾乎無可倖免。
根據規劃署「人口分布推算2019-2028」公布,將軍澳人口將由2018年405,300人,增加至2028年的468,600人,現時已逾40萬人口的將軍澳,10年內將增加近6萬3千人,人口增幅達一成,再加上西貢發展人口亦趨增,將軍澳的交通問題將日趨嚴重。
將軍澳隧道經常塞死,車流已嚴重飽和。
人口爆增將隧擠塞輻度惡化
西貢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區議員莊元苳向《我家》表示,現時將隧繁忙時間的「樽頸」情況,已由過往從早上7時至9時,惡化伸延至6時半至9時半。由於港鐵現時繁忙時間的行車密度,在提升信號系統前,約為最快兩分半鐘一班車,因此出港島區的將軍澳居民,就算選擇不坐過海巴士也一樣要「塞車」,因要至少等兩至三班車才能登上港鐵。
在「將軍澳、藍田隧道」最快於兩年後才落成前,將軍澳居民仍只能靠將隧出入,運輸署正計劃在隧道藍田入口,加建巴士轉乘站,藉以優化區內巴士路線,減輕將隧擠塞情況。但莊對計劃有所保留,他認為隧道口本身並未有預留巴士站位,因此加設轉乘站規模也受地理限制,而且導致將隧擠塞的主因並非巴士,因此他擔心,就算轉乘站落成、對多線合流而形成的擠塞也無能為力。
將軍澳人口將於2028 年增至逾46 萬人。
良方:船航?將軍澳過海隧道?
因此莊元苳認為,運輸署應在當下進行將軍澳交通長遠規劃,落實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由將軍澳直達港島,亦可大膽考慮像馬灣引入通勤船航,配合將軍澳沿海可建立碼頭的優勢,一旦將軍澳出現交通突發情況,亦可為居民帶來多一種回家或上班的交通選擇,避免過度集中於港鐵及巴士上。
我家焦點
交通
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