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往岩洞的工程撥款,由立法會工務小組日前通過。繼早前馬鞍山大水坑附近,通往岩洞工程的隧道開挖,主體岩洞建造工程的招標工作亦已開展,料工程緊接在明年展開,並預計岩洞將於2026年開挖完成。而位於城門河入口的污水處理廠現址,搬遷後騰空出土地用途,將成為沙田居民關心的重點。
搬遷污水廠正進行前期工程。
海拔399米高的女婆山,原名雷婆山,位於亞公角梅子林。得名由來,據傳是此山長久以來行雷閃電特別多。過往女婆山並不知名,只是行山熱點,有著名的「陽元石」風景,但隨政府於2012年展開把污水廠搬往女婆山岩洞的研究,而前期工程亦動工,女婆山就成為香港現時最大規模的岩洞發展。
亞公角工程如火如荼
《我家》記者日前到現場視察,發現梅子林路正如火如荼進行工程。跨過亞公角路除已興建一條臨時天橋外,岩洞前期工程的主連接隧道及隧道上方的護土牆工程,亦在今年二月已展開。同時間,在亞公角山路上亦正在興建通往擬建通風井的道路。
隧道旁的工程社區聯絡中心,亦已啟用,惟記者到訪當日未知是否疫情關係,中心僅招待已預約訪客。
隨前期工程已完成並已通過主體工程撥款,女婆山將會挖掘出14公頃大岩洞,興建一個相當於0.7個維園大的岩洞建築群,以建造污水處理設施。當現有露天運作的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往岩洞後,可騰出約28公頃土地,發展局承諾騰空土地將會用作房屋、社區設施、及有利民生的設施。
亞公角山路將興建通風井。
招文亮:減少臭味是好事
馬鞍山南分區委員會主席招文亮向《我家》表示,現時岩洞工程對附近居民影響暫不大,會觀望主題工程展開後對環境、空氣質素及交通等影響,再適時向相關部門反映。他認為,錦泰苑一直受污水處理廠釋放的臭味影響,汚水廠搬遷往岩洞對鄰近居民是好事,會大大減少臭味的來源。
沙田污水廠搬遷後,會釋出河畔土地28 公頃。
而交通方面,他擔心搬遷岩洞後發展房屋項目,會影響現時以城門河為主軸的通風走廊,因此他希望當局做好規劃,不要興建屏風樓,並盡量將房屋項目靠近山邊。
另外,招亦擔心,興建房屋後也令分區人口大增,對現時已十分擠塞的交通,帶來進一步壓力,因此他促請當局要馬上展開擴闊現有道路的研究,長遠亦要發展沙田繞道,分流北區出入九龍時,進入沙田市區的車輛。
招文亮( 左三) 觀望岩洞工程帶來的影響。
葛珮帆促建康樂設施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補充指,當日政府承諾搬遷工程不會對附近居民造成臭氣、交通及噪音等滋擾才支持計劃。她重申,要求政府詳細公布騰出後的土地用途,冀望不僅是興建房屋,亦能興建區內正缺乏的康樂文化或環境配套設施,以供區內居民休憩之用。
岩洞前期工程中隧道護土牆工序,早於今年初展開。
赤柱設首個岩洞污水廠
現時的沙田污水處理廠是本港最大的二級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量佔全港污水處理量約十分一,每日處理污水量可達34萬立方米,以處理沙田區約63萬人口所製造污水。
而整個搬遷污水處理廠的岩洞工程,將分為五個階段進行。首階段是正在開展的工地開拓及連接隧道工程,然後需時約六年的岩洞主體工程,之後花五年建造污水處理設施、泵房,測試後分期啟用,當局預計2031年「沙田岩洞污水處理廠」才會啟用。
順利啟用後,再花兩年時間拆卸現有污水廠,預計岩洞新廠每日污水處理量與現時相若。
岩洞內設立污水處理廠,沙田並非首個。1995年啟用的赤柱污水處理廠是香港首個設於岩洞內的污水處理廠。該廠房建於三個岩洞內,每日可處理汚水11,000立方米。
沙田污水廠每日處理污水量達34 萬立方米。
配水庫廢物站
相繼「入山」發展
本港土地資源緊絀,政府有計劃大規模展開岩洞發展,除沙田污水處理廠岩洞搬遷正式上馬外,西貢、鑽石山等多個較成熟的岩洞亦開始研究發展,政府亦已進行《岩洞發展長遠策略可行性研究》,物色出30個具較高潛力搬遷往岩洞的政府設施。
政府初步物色30個較具潛力可搬遷往岩洞的政府設施,分布港九新界多個地區,繼搬遷西貢污水處理廠、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往岩洞,已進行可行性研究後,將有青衣及筲箕灣等四個配水庫成為下一批研究對象,估計合共面積逾21萬平方呎的用地可騰空出來。
岩洞發展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八個優先覓地選項之一。據發展局提供立法會文件顯示,有關30個政府設施的位置分布圖,其中以配水庫佔數目最多,佔整體數目一半。其次有五個廢物轉運站,另外亦有其他廢物轉運站、車庫、檔案庫、貨倉和物料試驗所等,以騰空出更多土地。
沙田污水廠鄰近沙田馬場。
我家焦點
沙田
民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