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立春後,2月19日迎來節氣「雨水」。「雨水」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代表天氣開始回暖,降雨會逐漸增多,濕度亦相對增加,天氣變得乍暖還寒,由乾冷轉變為濕寒。談及二十四節氣,不少人就會想起「湯水」、「節日」,但對之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農業指標養生時間表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曆法的重要部份,古人長年累月透過觀測太陽週期運動、季節和物候規律,配合社會需要逐步改進而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古時應用發源地為黃河流域,隨後普及大江南北以及周邊民族。
二十四節氣代表氣侯變化,是以前農業賴以生存其中一個指標。時至今日,中國人跟著節氣養生調養身心,配合適當飲食,達至養生調和效果,可見,二十四節氣並未有過時。
第二個節氣「雨水」
特點:氣溫回升,北方解凍,冰雪融化,散而為水,故此降雨增多。而香港降雨量並不多,氣溫以濕冷為主,平均17度左右。
一年內24位置觀太陽
一年四個季節,每季有六個節氣,共廿四節氣中分四種類,反映氣侯更迭、降雨、氣溫及農務活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並同時自轉。實際上,地球自轉軸並非垂直於公轉面,而是傾斜約23度。從地球抬頭望,太陽一年足跡就是「黃道」。換言之,節氣是分佈於「黃道」上24個位置的時刻。
從含意分出四類節氣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劃定的。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佔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西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
中國曆法是陰陽合曆
陰曆
古人特有紀年法,又稱舊曆。以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計算,十二個月為一個周期,稱為一年。陰代表月亮。
陽曆
顧名思義,根據太陽周期變化而制定,原名太陽曆。古人透過測日影,確定「二分二至」,進一步把一年分為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和政事等。
農曆
採用陰曆的紀年法,並同時以二十四節氣、循環紀年的一種方法。
月亮軌跡
陰曆以月亮運行軌跡計算。月球公轉周期是27天7小時43分11秒半,古人當29天半來計算,12個月就是354天。
由於陽曆的引進,陰曆就比陽曆一年少了11天多,3年就少33天。為接軌陽曆,陰曆每3年就潤1個月,但仍少了3天,於是5年內潤2個月、19年內潤7個月。
結語:
隨著文化交流,二十四節氣廣傳世界,2016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事功能漸減,但仍具社會功能。它體現了中國人尊重宇宙,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亦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