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肆虐下之清明節,不少孝子賢孫上山拜祭先人,盡一點孝心。清明節由來有段古,對於這節日,除了放假、祭祖,你還有多少了解呢?
農曆新年過後,迎來清明節。清明節,與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一向被視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原屬二十四節氣,據《曆書》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後來發展為「清明節」。據傳始於古顯貴之「墓祭」禮,後民間相繼倣傚,在季春(農曆三月)發展為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發揚孝道的節日。
古時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較近,清明節吸納二節儀式,由農業節氣變成重要節日,形成「禮敬祖先,慎終追遠」、「踏青郊遊,親近自然」等習俗,並延續至今。
傳統習俗
「清」楚「明」白
習俗一:掃墓
掃墓原是上巳節習俗,節日合併後,變成最為人熟識的清明節掃墓。傳統認為祖先墓碑與後代興衰有極大關聯,子孫清理祖墳雜草,獻花果線香以祭拜稱為掃墓。
習俗二:掛柳枝
清明正值柳樹抽枝發芽,且柳樹生命力頑強、容易生長,所以插柳枝編柳帽或戴飾品於頭上,甚或掛門前,民間認為可避邪。事實上,柳樹與春秋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扯上關係。
習俗三:吃潤餅、青團(草仔粿、艾草粿)
源於寒食節的習俗,因為寒食節不能生火,所以吃潤餅、草仔粿等冷食也成為民間清明習俗。
習俗四:踏青郊遊
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古時曾以清明節為踏青節,惟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
節日小資料
寒食節,是較早流傳於中國北方中原一帶的節日。最初習俗,為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發展中逐漸加入上墳祭掃、蕩鞦韆、蹴鞠等。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三月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玄天上帝誕辰,也是哪吒太子升天日。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有些地區在三月初三有掃墓習俗,順便踏青,故又稱小清明、古清明。
修身養性 宜 祭祀表孝
清明節,除了是節氣節日,蘊含的「清明」思想與道教提倡的「天人和諧」也極為契合。
《太平經》中有云:「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見污辱也」,「清明」表達了天地萬物生全,和諧安寧的情景。人若在「清明」狀態,就是「內自清明,不欲於俗」,則是能接近「道」的狀態,進而得道。藉清明節的「天清氣朗,萬物明潔」,人可修身養性,令人身心靈「清明」。
清明節中的道教元素,包含了對生命的真實體驗,對列代先祖的無盡懷念,是對「仙道貴生」思想最直接的實踐。
儒家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又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視孝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並通過祭祀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和懷念。
孝道的文化不只是懷念先人,我們常說:「子欲養而親不在。」為人子女應抽多些時間陪伴親人,不應以現代生活忙碌為由而「失蹤」,以免抱憾終生。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