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正值中國處於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融合儒釋道「三教」思想,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思潮。這時代的代表人物,大都會提出「儒釋道一家」的論述,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李炳南、南懷瑾,後期的集大成者無疑是淨空法師。
隨著國家經濟日趨強盛,在過度物質化社會薰陶下,新生代卻處於文化真空、人倫德育敗壞的境況。淨空法師提倡以《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紮根,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老法師重視《弟子規》、推廣祭祖大典、中華傳統文化、《群書治要》、乃至儒生夏蓮居所編攥的《無量壽經會集本》等,都是「儒化佛教」的體現;這也與兩岸社會文化特定世代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謀和,因此老法師在民間的隱性弟子甚多。
弘中華文化 促世界和平
淨空法師於一九八八年十月在香港成立佛陀教育協會,積極推廣佛陀教育和傳統文化,辦班教學,流通法寶,並成立網站、微信平台,以科技弘法,倡導聽經念佛,祈普利眾生,同霑法益。
二〇〇二年十二月冬至,首建「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慎終追遠,報本返始。近年藉舉辦三時繫念佛事、祭祖大典、祭孔大典等,弘揚佛法和傳統文化,提倡孝道與師道,敦厚世道人心,促進社會安定與世界和平。
《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為《弟子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列舉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在漢傳淨土宗信徒之中非常盛行,如印光法師、淨空法師等人,都提倡過此書。《太上感應篇》這一篇文章是從聖賢立心發願,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一個人能真正奉行《感應篇》,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有把握;如果你所作所為與《感應篇》講的完全相反,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印祖一生極力提倡,這是他高度的智慧,是他的大慈大悲。我們應當要知道,應當要尊重,應當要感恩,應當要依教奉行,這才是報答。(節錄法師於【19-12-001】開示)
《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時由施護重新翻譯,名為《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鹹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十善業道因果。經中指出,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除掉一切痛苦,遠離惡道。
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語言粗俗)、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慾、瞋恚、愚痴。離此十種惡業,就稱之為十善。
儒化佛教
三大效益
正因是儒化佛教的推動者,老法師將佛教闡述為一種「學問」、「哲學」,重塑了非常多人對佛教的觀念。將佛教視為一種教育,這也是老法師所極度關注的核心。
其所建立的「佛陀教育基金會」,大量支持各種方式的佛學傳播:電視台、場地等。特別是文書的助印與免費結緣,無條件地支持任何傳承的佛教、佛學甚至儒學文獻的印刷與流通。
正因老法師勤於講學,經過其不厭其煩、反覆傳述,並透過傳統電視台的傳播,可說是將「阿彌陀佛」一詞推廣到普羅大眾的最大助力。其所創辦的「淨宗學會」更是以推廣念佛文化為主的重要組織。
一掃了解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