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經濟體制,是透過不停消費促進發展,這運作模式可說是世界主流。「消費主義」思想,可怕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大病態是刻意浪費地球資源。
學習佛家經論禪修 自我X-ray入善循環
以佛法來說,一切煩惱、挫折,莫不從「貪愛」而來,「貪愛」愈重,則煩惱愈盛,心靈受傷害的可能性就愈大。如《四十二章經》中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
佛教認為,現代人須學習如何安頓身心。大家可以參考佛家經論及禪修,嘗試以自我檢查「食」之四方面(摶食、觸食、思食、識食),想想自己「食」什麼過活?以緣起觀檢查,從呼吸、從食物、感受、意念到起心動念等等,回到當下,回到中道,走向善的循環。
欲望是人類生存重要動能
消費主義是利用人類的欲望,也就是「想要更多」與「不會滿足」以持續發展。其實,不只是一般消費,現代人事事求快求速食。消費文化誘哄我們,買東西等同買到快樂。
何謂欲望?就是「驅使我們生存下去」的因素。要是沒有欲望,人類幾乎沒有生存的動力,那擁有欲望有什麼問題呢?
為了生存就必須有欲望,而「進食」牽引的欲望巨大。根據佛法更細一步的主張,認為不但我們的肉體需要進食,心理(或是精神)也需要吃東西。
持續「貪愛」變成「上癮」
佛家指,當欲望帶有「貪愛」特性,那就是問題所在。八世紀時印度著名的佛教學者-獅子賢(梵文名:Haribhadra)說:「慈悲與貪愛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就是『不捨』。」
無法捨棄、無法捨離是貪愛特性,當我們對一件事物深深地執著,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所謂的「上癮」。
現代人廢寢忘餐地使用手機、電腦,上癮到無法自拔;不但是玩手機,舉凡酒精、性愛成癮、極限運動、藥物等等,任何東西「上癮」以致「無法捨離」,就是大問題。
資訊多過恆河沙令人疲倦
現代人欲望之所以這麼多,因為「心理」比較「疲乏」。當代資訊嚴重爆炸,據說網絡上數據的流量,早已超過地球上所有沙子加起來的數量(佛經中很喜歡用「恆河沙數」來比喻「很多」)。
每天打開手機,連上網路,內心就要開始過濾、分析大量的資訊,讓我們的心越來越疲累。
擺脫束縛塑「快樂的自己」
近年來,「斷、捨、離」漸成風潮,越來越多年輕人發現,幸福不在於擁有得多,反而應在簡單離欲的生活中感受。
「捨棄」不健康事物,「脫離」束縛,「切斷」執念,選擇關注當下,回歸自我重心,奪回心靈空間,建立一個「快樂的自己」!
【佛學小知識】
活著,身心皆須進食
佛陀在《長阿含經》中說:「一切眾生皆仰食存。……復有四法,謂四種食:摶食、觸食、思食、識食。」
除了肉體領域,所有的生命體的精神領域,都需要食物來養育它們,這種食物進一步可以分成三種:「觸食、思食、識食」。
肉體上摶食
精神上觸食
六根發六識,根、境、識三者和合時所起合意的感覺。
廣義泛指一切生理享受,包括泡澡、按摩、穿舒服的衣服等等。
思食
《成唯識論》中說:思食帶有渴求的特性,它與欲望一起渴求可愛的東西,而這樣的「思」主要是意識的作用滋潤人的生命,就是「意念」、「意志」的累積。
識食
《識指「有取識」,此識的執取,牽涉生死流轉,與第八識有關。每一個生命內在具有想要延續生命的本能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