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新一年,面對機遇和挑戰,許多人口中習慣說「一切隨緣」,表現出來看似是不在乎的口吻,一種所謂「佛系」思想附帶著消極心態的情緒宣洩。不少人更錯誤認為「一切隨緣」等同於宿命論,令人有放棄人生的想法。
唔係齋等 隨緣之中盡本分
實際上,何謂「緣起」?
緣起(因+緣=果)-大自然的法則
古印度時代,外道跟佛陀辯論,最終被一一駁斥,外道不服,於是問佛陀:「你到底說甚麼法?」佛陀回答:「我唯說緣起。」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因觀察緣起而開悟成佛。由此可知緣起思想為佛教之根本。佛教認為,緣起(prat ī tya-samutp ā da),是大自然的定律,無論是否相信佛教,「緣起」卻是永遠不變的宇宙真理。
針對當時印度各種宿命或斷滅主義,佛陀教導人們「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之「緣起」法則,再以「緣生」法來說明世間一切現象的因果關係。
佛陀指出,沒有事物是無因無緣而可以獨立自存的。簡單來說,事物或現象「孤因不生」,現象界的事物都是由無數的主「因」及助「緣」所成立。
《緣起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緣具則生,緣盡則滅
頌文的意思,是說一切法(事物與現象)皆依因緣生滅;緣具則生,緣盡則滅,是之謂「緣起」。例如種花,有陽光雨露便能發芽開花。陽光雨露便是花的緣;若無陽光雨露,是為緣不具,因此亦不能開花。
結「好因」「好緣」,自在待「果」現
佛教認為,人可以改變事物的因及緣。
因好比種子,如果不去下種,雖然有因也不會結果。
即使有因,無助緣,如不去施肥及灌溉,種子亦不可發芽生長結果。
有時結果或會成為苦果,但可以改變一些做法或想法(創造新的因緣),這樣往往可以改變事情的結局。
人生,非同宿命,故佛教主張隨緣盡分。新一年,與其有「等運到」的想法,不如從現在開始結「好因」、「好緣」,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與人結善緣、好緣,輕鬆自在看待「果」的出現。
一「木」了然 選擇決定命運
「緣起觀」不只是自然界事物,即使是人工的造作也可以是主因或助緣。例如,木頭,可以雕刻為菩薩佛像,也可以加工製成浸腳桶和足浴盆。
同是木頭,何以有如此大的分別,當中涉及眾多因緣,包括宗教的需要、雕刻家的意樂、商品的訂單等等。
當成為菩薩佛像後,這木製菩薩佛像供人禮拜供養,受人尊重崇拜。
而成為木製浸腳桶或足浴盆卻只會被人用來盛水浸腳,不會被人嚴肅對待。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