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五四運動為中國人帶來科學精神的啟航,自此科學看似與中國傳統宗教南轅北轍。事實上,五百多年前的達文西、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對西方社會、物理學和科學本身的巨大影響,成為科學進步的最佳佐證。
從宗教實踐上,必定會涉及到一些信任或信心問題,若未經科學精神的審視、分析,就一味盲目投入,或會陷入教主崇拜或迷信的行為。此時如果可以配合有系統的思辨方式,宗教信仰便有完整的、更清晰的核心方向。
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因包括宗教體驗而產生的慈悲為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而更明白研究成果的運用方向,與從事議題研究的先後和取捨。
從哥白尼、伽利略遭到當時宗教裁判的事件,被看成是宗教迫害科學的典型例子。到了18世紀末葉與19世紀,普遍「智識份子」認為科學和信仰之間無法妥協,應該由科學逐漸取代宗教的時候來了,不以科學為根據的信仰一律稱為「迷信」。美國宗教學大師史密斯(W.C.Smith)稱,科學與宗教傾向於凸顯出其絕對性,所以二者常有衝突。
科學家
企圖以系統化思考,努力將這個世界可感知的現象盡可能一一連繫起來。
宗教團體
認為人類其他活動都是短暫有限的,唯有自身的宗教能展現出絕對、神聖,以及永恆的真理。
量子力學解釋《心經》
當代的量子力學,可以幫助解釋佛教深奧的義理。有人以「量子力學」簡略解釋《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任何一種物質的組成,可以從分子分拆至原子,再到質子、中子、夸克……最後的結論是細微的能量。這能量場是萬法的根本,它遍及每一個事物,跟佛教中的空性非常接近。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可以解釋為「色不異(能量)、(能量)不異色」。」
思辨分析 信而不迷
實際上,宗教本身是理性的,能夠透過思辨、分析、批判等科學的思考模式,令人在信仰方面有著正面、健康的方向。例如老子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有,名萬物之母;無,名天地之始。」道,究竟產生於有?或生於無?
印度的吠陀經之「無有歌」,亦有相同的思想:「太初為有?為無?……」佛教強調「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世間萬物,情與無情,皆在因緣和合下生滅變化。
正信宗教令人提升層次
當然仍有許多人堅持透過膜拜、上香、祝禱等,心理上就有安全感。故無論是為了增強心裡的自我安慰,或者兼顧對宗教的信心,甚至於逐漸了悟宗教背後的義理,正途的宗教是可以把人的信仰層次提昇,使得由信仰所引來的信念,能與生活結合,進而產生淨化生命的力量。
【智者話你知】
一盲一瘸
作為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指出:「宗教缺少了科學是盲目的,而科學缺少了宗教是跛腳的。」(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對他而言,宗教的本質是一種宇宙宗教觀(cosmic religious feeling)。
【思考點】
互相借鏡
從宗教實踐上,必定會涉及到一些信任或信心問題,若未經科學精神的審視、分析,就一味盲目投入,或會陷入教主崇拜或迷信的行為。此時如果可以配合有系統的思辨方式,宗教信仰便有完整的、更清晰的核心方向。
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因包括宗教體驗而產生的慈悲為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而更明白研究成果的運用方向,與從事議題研究的先後和取捨。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