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內心」,一直給人形而上的高深境界。但隨著近代西方心理學過去一百年的長足發展,發現人在孩童時候的經歷,可以影響成人未來的人格發展。中國人常說的三歲定八十,原來有科學根據。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童年時光是無憂無慮而且比較短暫的,但是也有人沒有享受過童年的美好時光而被迫長大,承受這個年齡所不需要承受的,留下童年陰影……
權威紛紛指出 童年影響一生
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心理治療中發現,許多人在成年時期出現的問題,往往和自己的童年經歷有關。
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Carl Jung)在1940年首次出版《兒童原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中,以Child Within指稱兒童原型,他是由研究自己內在住著孩子般的情感後而提出的。榮格指出,幼時可能是一句責罵的話語、一個悲傷的情緒,或一件挫折的事件,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是存儲在潛意識中,無時無刻影響著成年後的我們。
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小孩」的則是精神學家米西迪(Missildine),在1963年於《Your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所提及——「內在小孩」由我們經歷過所有無論好壞的記憶和情感構成。當我們是孩童時,我們無能力而需要依靠照顧者,並會學習他們的言行而形成「內在小孩」。
「內在孩子」就是生活在我們內心的小朋友。有心理學家比喻為孩童時期的赤子之心(Wonder Child),亦有比喻作過去沒有處理的未完結心理創傷(Wounded Child)。
幼年時所感受到的被接納、喜愛,受委屈或傷害,都會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深深影響成年後的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左右人的自我認知、行為情緒反應與人際發展。
矚目心理治療 未有統一方式
內在小孩治療法(Inner Child Therapy)是近年來頗為引人注目的心理治療方法,以「內在小孩」為媒介的心理治療模式,學習剖析人於成長過程中無意識建立的心理問題,助人處理心理癥結及釋放負面情緒。
簡單來說,「內在小孩」是我們的內心,不但代表著純真、天真、好奇和快樂,同時亦包含了恐懼、傷痛和不安全感等情感。療癒「內在小孩」令我們感到安全,開心,亦得到啟發。
內在小孩治療法的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提升案主自尊與自我價值感、減少自憐自恨、增進自愛與自我撫慰的能力。
不過,內在小孩治療法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理論或方法,不同的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宣稱並使用內在小孩治療法。
內在小孩治療法雖然並沒有統一的治療步驟與方式,不過「內在小孩」卻絕對是「友善性」的名稱,容易為人們接受,減少大眾對心理治療的畏懼感,有助於治療關係的推展。
【傾聽真我聲音 生命力再煥發】
我們需要停下來去連接內在小孩,去接納自己,傾聽內在的聲音,去擁抱那個悲傷、孤獨、缺乏愛的小孩。
當我們的內在小孩得到療癒,那份生命力、創造力、愛、喜悅和信任等特質便能再次活現出來。
內在小孩原型 有一二三四五
1. 受傷的創傷小孩
創傷事件造成的情緒陰影,易敏感、憂鬱
2. 缺乏陪伴的孤單小孩
童年未獲滿足的陪伴,易依賴、佔有慾強
3. 缺愛的貧窮小孩
父母不懂得表達愛,易膽小、缺乏自信
4. 誇大現實的神奇小孩
渴望獲得肯定,編造故事來滿足期待
5. 抗拒長大的永恆小孩
家庭過度保護,期待他人包容照顧與負責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