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世紀中後期,西方醫學界逐漸擁抱東方文化中有關身心一體的哲學思維,其中「正念減壓療法」(MBSR)的正念修行(Mindfulness Meditation)源於早期佛教的四念處修行。
去宗教化的正念療法
「正念減壓療法」於1979年,由美國麻省大學醫學中心的Jon Kabat-Zinn博士創立,療法旨在教導病者如何建立正念,所應用的「正念禪修」,類似「止」(奢摩他)的部分,心借由專注於一個禪修主題上而達到平靜,這就是奢摩他(止)。
然而,當代的正念療法已去宗教、去儀式化,只留下其中的心智鍛鍊方法,現時廣泛應用於全世界的醫院、診所、企業及大學等。
正念療法將「正念」視為「純粹地注意當下每一秒所顯現的身心經驗;或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事物(如呼吸或圖像)」。
《四念處》
Empat Landasan Perenungan
觀身不淨
Merenung kankotornya tubuh ini
觀受是苦
Merenungkan bahwa perasaan membawa derita
觀心無常
Merenungkan pikiran bersifat tidak kekal
觀法無我
Merenungkan bahwa segala fenomena tanpa inti
五大核心概念包括:
當下、專注、覺察、開放接納與涵容,以及變化。以下我們先來看看首要核心概念——當下。
佛教禪修須具戒定慧
佛陀教導病者修習四念處修行,是為了病者的終極解脫。但初期佛典也顯示,病重時修習四念處有附帶利益,即病者能夠堪忍病苦,不受身苦所惱害。
正念是佛法八正道的第七支。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法修持注重「正見」。正見意思是對宇宙人生的正確認識,認知世間一切皆由因緣而生,亦覺知世間凡事皆是無常,因為有了正見,才能破除邪見,所以正知正見是修習佛教正念禪修必要的基礎。
當然對於非佛教徒的讀者來說,正念靜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筆者最近愛上正念步行,因為能夠好好的感受走的每一步,由腳指頭、腳跟、腳底甚至呼吸變化。
【智慧寶典】
安穩心境觀察諸法
佛教指出,在每一個分秒當下,身心的過程是一種自然法,是隨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一個「我」在指揮操控。人每一剎那的心念可分為兩部分:「覺知的心」(the perceiving mind)與「被覺知的對象」(the object that is being perceived)。
以病痛生起嗔心為例,當覺知到「嗔心」生起時,這個「嗔心」當下就是被覺知的對象,這是一個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果,是一個已經過去的煩惱。
禪修時,首先放下「唔痛嘅心」的慣性執著思維,不要有「嬲怒」的想法,心要明白當下問題是因緣和合而來的。過程中,原本痛楚會變為更細緻的覺受,熱、冷、痛、麻、酸……等,心也會感到沒那麼的厭惡、嫌棄,能以旁觀者的身分去看待痛楚。
佛教禪修,專注於被覺知的對象並不重要,覺察到心如何對待覺知對象才是重點,在安穩的心境中觀察諸法的事理,繼而生起「智慧」。
【健康錦囊】
正念的益處
正念的益處,可應用於生理或心理疾病,包含頭痛、高血壓、背痛、癌症、長期性疼痛、皮膚病、與壓力有關的腸胃病、睡眠失調、焦慮與恐慌症等。
正念具備普及性,人人都能學習並從中獲益。
有效減輕壓力及改善情緒控制,甚至有助某些病情康復。
【正念或靜觀 應有態度】
1. 不對自己的情緒、想法、病痛等身心現象作價值判斷(Non-judging),只是純粹地覺察它們。
2. 對當下的各種身心狀況保持耐心(Patience),有耐性地和平共處。
3. 以赤子之心(Beginner’s Mind)面對每一個身、心事件,不強求(Non-striving)想要的治療目的,只是無為地(non-doing)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身心現象。
4. 接受(Acceptance)現狀,願意如實地觀照當下自己的身、心現象。
5. 放下(Letting go)好、非好的覺受,只是覺察當下發生的身、心事件。
【延伸悅讀】
靜觀是什麼?
以下為靜觀及免費網上減壓課程2024,有興趣者可掃描下面兩個二維碼: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