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到了2月底,小侄子來電相約筆者一同去觀看《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作為中國首部破100億票房、全球動畫票房第一的電影,《哪吒2》全球爆紅引來一股哪吒熱。
哪吒究竟從何而來
《哪吒2》改編自明朝小說《封神演義》,主角以中國傳統神話人物哪吒為原型,從佛教典籍來看,哪吒源自印度佛教的記載,「哪吒」一名的梵文Nalak ū vara的音譯簡稱,是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門天王的太子,屬於夜叉神系統。
在早期佛經中,往往以凶惡、忿怒的外表示人,其職責是護衛佛法,驅除邪祟,具有降妖伏魔的神通。伴隨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哪吒的形象逐漸變化。一個關鍵的轉折是,佛教中的毗沙門天王信仰,與唐代名將李靖的戰神信仰相互融合。到了宋代,毗沙門天王就給民間想像為「托塔李天王」,而哪吒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李靖之子。
文學重塑 戰神孝子
雖然哪吒早期源於佛教護法,其主要文化背景卻是中國道教及民間信仰,在文學作品中,哪吒不斷為人所重塑。
在《西遊記》中,哪吒給描繪為一位英氣逼人的少年戰神,這完全改變了哪吒原本的佛教護法神身分,使其成為道教神系中的重要人物。在《封神演義》中,哪吒給加上了為救父母而自我犧牲的孝行:「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李艮,我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理!」,巧妙地將「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故事,改編傳達了中國傳統倫理孝道的表現。
道教與佛教之融合
電影融合了道教與佛教思想。道教強調「道法自然」與個人修行,佛教則注重因果與輪迴。哪吒故事強調對命運反抗與自我救贖,反映道教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念,同時帶有佛教因果觀。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哪吒的故事不僅具有神話色彩,還蘊含了深刻的哲學和修行思想,象徵了修行者破除執著,放下了不淨的身見,最終回歸本真的精神境界。
《哪吒2》全球票房成功不僅證明中國動畫嘅實力,也讓年輕一代再次重新看待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及進一步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金句由來】
我命在我不在天 還丹成金億萬年
晉代道教葛洪《抱朴子.內篇》云:「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
葛洪一度當官,但他最大的興趣是煉丹。在葛洪看來,神仙是存在的,但人類的壽命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葛洪指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強調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
【民間信仰】
深水埗區有家「三太子廟」
香港深水埗區的「三太子廟」(亦即哪吒廟)始建於1898年,主祀哪吒三太子,是香港極具代表性的哪吒信仰廟宇。廟內不僅供奉哪吒,還同時供奉觀音、北帝、關公等,反映了中國民間信仰中佛道合一的特色。
【對當代的大小啟示】
個人成長:
哪吒的叛逆精神貫穿全片,強調「我命由己不由命」的精神鼓勵觀眾,尤其是後生仔,由早期任性妄為,在錯誤挫折中學習,通過自我覺醒,逐步捨棄偏激心態,最終突破命運枷鎖,找到自我價值。
社會反思:
影片通過哪吒的遭遇,批判了社會對「異類」的偏見,呼籲包容與理解。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