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與親戚一同為小侄子慶生,作為白羊座的小侄子已經21歲,但仍然不時被人話大唔透(孩子氣)。事實上,每一位成年人內心仍然存在着「內在小孩。」
原生家庭影響成長
孩子最密切的人際關係是父母,人生所有關係,都是父母關係模式的延伸。爸爸是我們人生中認識的第一個男人,媽媽是第一個女人,因此父母是人生經歷的第一段親密關係。
如果原生家庭冷漠缺愛、不善溝通,孩子的成長便充斥匱乏感,容易沮喪乏力、萎縮膽怯、反覆無常,產生消極、固化的信念,例如「我不好」、「我不配」、「我沒價值」、「人不可信」、「男人很壞」、「女人虛偽」等等。
觸發點在內心深處
關於我童年的實況,深埋在心底的感情,感覺我的身體——又回到了7歲——當我處於可怕的境地時,就這樣慢慢地,內在小孩在我身上活著的概念正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內在孩子是我的潛意識——恐懼、信仰、態度、焦慮。
內在另一個我覺醒
療癒內在小孩的方式,過往由依賴治療師為主導,繼而近年發展轉向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約翰.波拉德(John Pollard),美國心理學家、臨床心理諮詢師、「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理論創始人、「SELF-Parenting內在父母的覺醒」作者提出,人人都有2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
這2個內在自我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的希望、夢想和恐懼。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為了滿足一個自我的需要,而犧牲另一個自我。
約翰強調,療癒內在小孩的方式,就是成為自己的最佳內在父母,藉此釋放真實父母的牽絆、放下家族代代相傳的負面業力,修和親子關係,更與自己修和,不再要求父母、伴侶、孩子療癒自己的兒時傷痛,也不再複製受害者劇情。
過去傷痛賦新意義
知道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仍然是不足夠的,必須更進一步去令自己內在父母成長,才有力量去照顧這個內在小孩。
當我們願意承擔責任,為過去的傷痛賦予新的意義和價值,便能當下轉念,相信我們值得成為自己的最佳內在父母,自我陪伴、肯定、擁抱、療癒。
寫信療癒是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去連繫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以重新建立關係的方法。下篇會簡介寫信練習供參考。
「他們」相處帶來影響
許多成年人後來的社會問題、心理屏障、情緒疾病等,都是因為在小時候個人內在的關係模式失去平衡、不健全。
如果「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這個人就懂得自愛;如果「內在的小孩」尊重「內在的父母」,那麼這個人就學會了愛別人。
【話你知】
內在小孩可分5類型
1940年,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一套接近「內在小孩」的理論。榮格說,幼時簡單一句責罵的說話、一個悲傷的情緒,或一件挫折的事件,並未隨着時間流逝,而是會儲存在潛意識內,不斷影響成年後的我們。
放之於現實生活,如有人拼命賺錢、有人拼命討愛、有人拼命整容等等,這些行為背後的本質都是一樣,都是為了抓住內心匱乏的安全感,只是每個人獲取安全感的途徑有所不同罷了。
其後,專家學者摸索出內在小孩類型基本上可分為5種:創傷小孩、孤單小孩、貧窮小孩、神奇小孩、永恆小孩。
【與內在小孩對話(內在小孩的5種原型)】
創傷小孩
由創傷事件造成的情緒陰影,具有敏感、憂鬱的人格特質
孤單小孩
對於環境時常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具有缺愛、孤獨的人格特質
貧窮小孩
時常陷入自己內在深刻的缺乏感中,以至於看不見他人對自己的付出給予
神奇小孩
小時候想要獲得肯定,但卻無法獲得時,會編造故事來滿足自己的期待
永恆小孩
由於家庭過度保護、小時候被迫長大等,即使長大了,內心仍渴望被照顧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