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與佛教徒朋友茶敘,期間談天說地,說起9月4日正式公映的史詩歷史電影《南京照相館》,大夥兒從戰爭真相、歷史教育,繼而由佛教層面去探討如何面對仇恨與寬恕。
【故事簡介】
《南京照相館》劇情講述一群住在南京的百姓,躲在吉祥照相館中避難,為了盡可能的多活一日,被迫去幫助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卻意外沖印出了能證明日軍屠城的罪證照片。他們原本只想在大屠殺中保命活下去,面對日軍在南京城內的暴行,他們決定讓這些底片保存下去……
【深刻史觀】
揭示真相非煽仇
記錄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真相,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歷史負責,只有由真實基礎上去反思才是堅實的;隱瞞和篡改歷史,才是對未來和平最大威脅。
核心在教育後代
透過展示歷史殘酷,其目的是警示世人,讓後代明白和平可貴,理解戰爭和極端民族主義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它教育人們,尤其是決策者,走向和平、對話與合作道路至為重要。
警示到珍惜和平
了解過去戰爭苦難,會令人對今日和平倍感珍惜,從本質上轉變為建構未來和平的動力,例如反對戰爭煽動、促進國際理解、支持人道主義事業等。
【佛如是說】
在處理內心的仇恨和痛苦方面,佛教提供了極其深刻和有效的修行方法,其核心不在於強行壓抑情緒,而是透過智慧看清本質,從而自然化解。
(一)洞見仇恨的本質
仇恨只會傷害自己:仇恨那些傷害自己的人,是人性最自然的反應。可是人性中最自然的反應往往不是最有利的反應,光是仇恨本身就會引發更多的仇恨,就像無法用火去撲滅火一樣。所以仇恨別人只會引來更大的痛苦,在所有負面情緒中,最有殺傷性的莫過於仇恨。
因果觀業(Karma):仇恨會驅使人去造作惡行,這些行為又會反過來形成新的惡果,延續痛苦循環。看清這一點,就知道停止仇恨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非為了便宜對方。
(二)修習慈悲與慈心
佛教提倡修習「慈心觀」,尤其是對「敵人」。這並非認同其錯誤行為,而是理解對方也是痛苦的奴隸,作惡行的人,其內心往往被貪婪、嗔恨、愚癡所折磨。
祈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包括傷害我的人。經由修習慈心觀(metta bhavana),可以擴大我們的心量,從而逐步減少「敵—我」的二元對立觀念。
(三)寬恕首步對自己
佛教視其為智慧與慈悲的自然結果,寬恕的第一步往往是寬恕自己——接納自己因受傷而產生的情緒,不以憤怒或自責為恥。
寬恕需要豁達的胸襟,以及看透事情真相的智慧,但寬恕不代表認同對方錯誤或忘記教訓,而是選擇不再讓過去的痛苦持續傷害當下的我,這是一種放下包袱的主動選擇。通過慈悲化解對他人的怨恨糾纏,最終通過寬恕獲得內心的全然自由。
//如果對仇恨的回應是仇恨,仇恨將永遠不會終止。——佛陀//
【真正和平】
對於大是大非的歷史真相,我們要牢記歷史,認清事實。
我們不一定要原諒,但可以「寬恕」,不要被仇恨綑綁,最終目的是獲得內心世界的真正和平。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