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平凡人成就不平凡的故事,例如在9月15日青朗公路上發生驚險交通意外,一輛967號城巴巴士行駛時,突遭路中彈飛而來的一支鐵通插穿車頭擋風玻璃,再打中車長胸口。當時巴士滿載乘客,有人事發後讚揚車長忍痛沒有急煞車,而是慢慢將巴士停低,無釀成大意外,最終一念救全車乘客。
【經典解詞】
說明念頭,即大腦裏出現的想法,情緒,記憶,畫面等。而大腦裏出現任何東西的第一瞬間,即為一念。《六祖壇經》機緣品:「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改命原因】
在世俗層面,「一念之差」通常指的是一個關鍵的決策瞬間。例如:
貪念廉潔
一個人一念貪心,受賄一次,可能從此步入犯罪的深淵,命運急轉直下。
善念冷漠
一個路人一念慈悲,救助了受傷的人,可能因此結下善緣,甚至拯救了一條生命,命運從此不同。
瞋念忍辱
司機一念憤怒,可能導致嚴重的車禍,毀掉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這些例子說明,我們的一個念頭會衍生驅動一個行為(業),這個行為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業果),最終形成我們所體驗的「命運」。因此,命運並非完全由外在神明注定,而是由我們無數個「念」和「行」所共同塑造的。
【根源解決】
「念念分明」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目的就是為了從根源上解決「一念之差」所帶來的不可控性。它不僅僅是避免大的「惡念」,更是對每一個起心動念的清醒覺知。
【它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看清妄念如雲
心就像一片天空,而念頭就像天空中不斷飄過的雲朵。普通人誤以為這些「雲」(念頭)就是真實的「我」或「我的」,於是跟着貪念的雲走、跟着瞋恨的雲走、跟着憂慮的雲走,成為念頭的奴隸,這就是「妄念」。
「念念分明」就是練習成為那個靜靜看着天空(心)和雲朵(念頭)的觀察者,而不是雲朵本身。我們只是知道:「哦,一朵貪求的雲飄來了」、「一朵焦慮的雲飄來了」,而不去追逐它或壓制它,只是看着它生起、停留、然後消失。
截斷業力鎖鏈
業力的鎖鏈是:念頭 - 行為(言語、行動)- 習慣 - 性格 - 命運
「念念分明」就是在這條鎖鏈的最開端——念頭剛生起的那一剎那——就觀照它。當我們能清晰地覺知到一個惡念(如嫉妒、毀謗心)的生起時,我們就有了選擇的空間和不採取行動的自由。
我們可以說:「我看到了這個念頭,但我選擇不跟隨它。」這樣,惡的業力鎖鏈就在念頭階段被截斷了,不會發展成惡行,也就不會結成惡果。這就是從被動的「一念之差」轉為主動的「念之覺察」。
除妄念安真心
所謂「去除妄念」,並非像掃垃圾一樣把念頭掃掉(那本身也是一種妄念),而是通過「念念分明」的覺照,看透所有念頭都是緣起性空的——它們依因緣而生,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就像看電影,一旦知道銀幕上的一切都是光影的幻化,就不會再當真而沉迷。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來來去去的妄念,內心就會逐漸平息下來,本自具足的清明、智慧與慈悲(即「真心」或「佛性」)就會自然顯現。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