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同行基金創辦人 張媞
本屆政府重視改善基層住屋條件,2024 年也是至今為止過渡性房屋項目發展最蓬勃、供應最多的一年。然而作為臨時住屋新項目,過渡性房屋在配套、管理、營運等層面仍有待完善,例如:近期有入伙不足 2 個月的項目爆發較大規模滲漏;亦有另一項目住戶,因屋苑管理問題與保安爭執。
市民在考慮入住時也有各式各樣的顧慮未得到正視,令過渡性房屋並未形成真正社區。如何營造出「家」的感覺,將是項目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過渡性房屋由覓地、資助興建 , 以至翻新所需的工程皆由政府負責,落成後由社福機構營運。為何交由社福機構營運?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介紹,希望通過不同的社會服務,提升基層市民的社區參與、生活技能,協助住戶在居住於過渡性房屋期間累積知識、技能、網絡和金錢,強化他們的抗逆力,轉變過往劏房的生活模式。
換言之,社福機構需為入住的居民提供包括「個人」及「社區」兩個層面的適切社會服務,讓他們增強能力和信心的同時,參與營造社區,通過建立社群關係累積社會資本,獲得社區認同感。
對於外界形容過渡性房屋只屬「臨時避難所」,本欄認為,項目應循「社區意義下的基層之家」這方向作更多的探索。例如南區由校舍改建的過渡性房屋項目,規模較小僅 40 戶,營運機構便棄用物管公司,改為邀請住戶擔任「樓長」,每月開會交流屋苑大小事務;而位處鄉郊的較大型項目,則需要在生活配套、就近求職等方面加強協商,並提供適切支援。
香港被公認為全球最有活力與前景的城市之一,特區政府更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區域慈善中心。實際上,各社福機構基本上有完備的社區網絡和各式資源,相信在關顧居民物質生活、精神健康等方面可有更積極的探索。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