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像五六十年代,市民要拿著水桶在街上輪候盛水,在現今社會聽起來有點難以置信。身處當代的我們,看到在繁華香港所享受的資源,是否知道那都是上幾代艱辛的成果?一班狂熱者集體創作大型舞蹈詩,以昔日香港為題材,盼望將前人的奮鬥故事流傳下去。
「歲月印記」代表:「對於香港老一輩生活艱辛,奢鬥精神的體會,透過舞蹈詩表現出來。」
《歲月印記》是一部本地創作,以舞蹈詩的形式,聯合了18個香港舞蹈團體、近500位舞者和20多位香港知名藝術家集體創作,去年聖誕節一連兩日在葵青劇院上演。
藝術手法呈現歷史場景。
//羅耀威:「 如果對生長經歷不清楚,很容易會感到迷失。」//
總導演羅耀威介紹道:「曾有人說香港的歷史,是一本很難讀的詩,經歷太多風雨。」劇目每一幕都反映了上世紀的歷史。羅導演稱,編導都是土生土長,熟悉香港歷史,有很深厚的感情,希望讓大家認識香港鮮為人知的一面。羅導演稱,忘記過去等於對上一輩的背叛,「如果對自己的民族,生長經歷不清楚,很容易會感到迷失,沒有屬於自己的『根』。」
舞蹈詩中紀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社會面貌,舞蹈詩中反映了當時西環碼頭工人的生活和人生經歷,想發財、發「馬票夢」、又講述當時嚴重旱災,「四天供水四小時」,不同階級面臨「制水」的艱苦情況。
羅導演稱:「對於香港老一輩生活艱辛,奮鬥精神的體會,透過舞蹈詩表現出來,也在舞蹈中呈現本土文化,例如:姻緣石、望夫石、七姊妹道和大坑舞火龍等,都是本土的傳說。」羅導演分享大坑舞火龍的來源,「流傳在大坑山村出現大蛇,村民打死大蛇後發生瘟疫,居民發現香火能驅走瘟疫,於是便出現了『舞火龍』活動。」
演員眾多,彩排曾受場地限制有所影響。
//陳少鈺:「自己生於這個年代,編排過程中,相當感觸。」//
「自己生於這個年代,編排過程中,相當感觸。」香港舞蹈聯會主席兼統籌陳少鈺(Kennex)有感而發:「『烈火鑄真情』講述當時木屋區大火的情境,「人們住在木屋區,經常發生火災,一燒便是幾百間屋。」故事講述一個母親衝進火場拯救兩名女兒,是真實地道的故事。
Kennex坦言,要兼顧500位演員的確具挑戰性,最重要大家理念一致,「本地編導都很有熱誠,有些彼此認識三十年,即使大家擅長不同舞種,但都希望透過推廣舞蹈藝術文化,同時讓年輕人看到上一代,獅子山下的奮鬥精神和歷史,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包括生命。」
「擦鞋童」屬其中一幕,是昔日中環一隅看人生百態。
每次彩排,演員都希望做到最好。
【進軍大灣區 望東方之珠再閃亮】
香港如何從小漁村,演變成「東方之珠」,為故事的最終幕。「父母輩從內地遷移過來,表達了對歲月的追憶,透過舞蹈表現對香港的期盼,令『東方之珠』更加明亮。」計劃把「歲月印記」進軍大灣區上演,讓內地朋友認識香港不同時期的發展。
以「多元文化」跳出香港的味道。
舞蹈詩聚集了5歲到60歲的演員,也有母女一起參與演出,「大家對舞劇有不同的感受,小朋友會對題材感到陌生,我會先向他們解釋套劇的背景,再讓他回家找網上資料,下一堂課後,他們會分享個人感受,思考在舞蹈中應投放的感情。」Kennex認為整個編排的過程,也是很有意義的社會教育。
母女一起參與演出。
文化
專訪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
學習
社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