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覺得中醫老土過時?常有感中藥的味道來不及躲避?也許是時候改變這種看法了!走進荃灣沙咀道商業區,參與一個結合親子互動的工作坊,大家對中醫的看法或大為不同。這裡的小朋友化身Q版中醫師,為這門傳統醫學注入新的活力。
小朋友化身Q 版中醫師。
//當小朋友穿起小中醫袍,彷彿穿越時代回到過去,說話也變得文縐縐。—星創Mia//
這個創意工作坊的靈感源自一次與家長的交流。星創香港兒童文化協會的項目經理游小姐(Mia)回憶說:「在一次親子活動中,家長們提到孩子對中醫很抗拒,覺得中醫師嚴肅,喝中藥更是如臨大敵。」為了改變這種觀感,Mia與團隊經過討論後,決定邀請中醫師王貞云合作,籌辦一個親子中醫工作坊,讓孩子們能夠輕鬆愉快地接觸中醫,並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識。
望聞問切是大家期待的環節。
不一樣的苦口良藥配方
Mia表示,團隊將繁複的中醫藥知識,轉化為簡單易懂的配對遊戲和問答環節,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中醫的基本概念。為了增加趣味性,工作坊場景以卡通風格的中藥佈置和仿古書籍裝飾為主,還向小朋友提供小中醫服裝。她笑言:「當小朋友穿起小中醫袍,彷彿穿越時代回到過去,說話也變得文縐縐,舉手投足也十足小小華陀!」
Mia說,小朋友在與醫師互動的過程中,有時會給出讓人驚喜的反應。「曾經有位小朋友跟導師說,要給他一個小貼士:只要在喝苦茶的時候加一點蜜糖,這樣就會苦口良藥。」她亦分享另一個小朋友說:「我媽媽的脷苔是紫色,哈哈,因為吃了黑加侖子糖!」這句話逗得醫師和其他小朋友哈哈大笑。
囝囝努力為媽媽把脈。
任務之一「聞家長口氣」
當小朋友學完一些中醫的基本知識後,就迎來他們最期待的環節:為第一位病人——他們的父母診症。「我們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份實習紀錄冊,需要他們完成幾個小任務,分別是『望』家長的舌頭;『聞』家長有否口氣;『問』家長身體有甚麼不適;『切』為他們把脈,並把觀察到的通通用畫筆記錄下來。」Mia分享說。
工作坊推廣中醫藥知識。
//活動結束兩個月後,孩子還記得許多中藥材的名稱。—家長May//
家長May帶著兒子Iker參加了這個工作坊,收穫了意外的學習驚喜:「孩子穿上小中醫的袍子和帽子,為爸爸媽媽把脈,靜靜地聽導師講解、認識藥材。活動結束兩個月後,孩子還記得許多中藥材的名稱。」
搗碎藥材後,準備加入山楂。
【試用舊式銅秤 感受文化厚重】
活動當中,小朋友可以親身嘗試用藥秤去秤一份藥材。Mia介紹說:「這些舊式中藥銅秤,古時稱『戥子』,為宋代時期的發明。中醫用藥對於劑量非常講究,雖然現代都用電子磅取代,但很多中醫藥劑部或藥房仍沿用戥子。」
「對現今小孩來說,藥秤是很新奇的事物,通常他們都會急不及待拿起來試玩,後來都會發現原來要令秤砣穩定在秤桿上,要雙手協調,不能操之過急。」Mia笑稱,直到令藥秤平衡後,小朋友都會有很大成就感,叫爸爸媽媽立刻拍照,記錄成功一刻。
令藥秤平衡需要一點技巧。
文化
專訪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
學習
社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