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計劃在西貢清水灣東面約九公里離岸海域,興建17台巨型發電風車,每台風車高度達260米,並於日前獲環保署批准更新環境許可證,如獲政府批建,最快可於2027年投產。其實,中電早於15年前已提出於西貢對開海域興建67台發電風車,惟因計劃惹起爭議,因此中電修改方案,興建更巨型風機以減少風車台數。
早於2006年,中電已提出於本港西貢近東南果洲群島海域,興建海上風力發電場,以實現減碳目標,當時建議興建67台風車發電,並已完成風力測試。
中電建議在西貢離岸建17 台巨型風車發電。
計劃2024動工 最快2027投產
到了今年三月,中電向環保署申請更改當時年獲批的環境許可證,改為興建共17台產能高四倍、每台達15兆瓦的巨型風車,較當年每台可達五兆瓦的風車高,但屆時每台風車將會達260米高,是現時港燈南丫風采發電站風車塔杆的六倍高度。
中電強調,修訂對雀鳥和海洋都無大影響,又指風機雖然高度大增但對離岸景觀分別不大。
其後,環保署於上月已批准其更新環境許可證,中電將再設計風機布局,並進行地質勘探調查。最快納入下一個五年發展計劃予政府審批,計劃2024年動工,最快2027年投產,落成後將24小時運作,未來風力發電將佔中電燃料組合約2至3%,有望取代煤電機組。
擬建位置位於西貢近東南果洲群島海域。
中電:「沉箱地基」取代打樁
中電發言人解釋指,近年風機產能已大為提升,調整計劃不涉及重大改動,不須重做環評。而風機的基座,將採用「吸力式沉箱地基」取代傳統打樁,減少對海牀及海洋環境的影響。
發言人亦表示,風車離水面比舊計劃高,其碰撞風險輕微,同時新舊風機在遠距離下,高度分別不會有太大分別。
中電指出,風力發電場對雀鳥和海洋無大影響。
漁民聯會:有望帶來商機
西貢區漁民聯會鄭景文向《我家》表示,當年中電提出風車場計劃時,本港未禁拖網捕魚,當時項目引來不少漁民反對。惟近年不少漁民已轉為經營休閒漁業,或載客出海釣魚,風車場項目反而有望帶來商機。
鄭認為,風電設施吸引魚類棲息,建議在項目周邊地區興建人工魚礁,載客前往垂釣;或把風電場變成綠色景點帶團參選,均可扶助漁民謀生,望政府可以此配合。
何俊賢:符合減碳環保需要
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向《我家》表示,雖然現時中電計劃仍處於早期籌備階段,但他仍支持本港朝向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出發,符合減碳等環保需要。他認為現時風力發電技術漸趨成熟,深圳等內地城市已有不少地方設立風力發電場,相信可落實機會很大。
惟他同時強調,仍要觀望西貢離岸海域建立水上風力發電場的具體細節,例如風車群附近海域會否成為船隻航行禁區,會否發牌容許地區上轉型為悠閒漁業的船隻,進入海域帶團參觀等。何俊賢直言,過去有部門離岸管理效率及表現差,令人擔心日後管理風險。
環保署發言人證實,中電今年三月中提交更改環境許可證申請,署方評估其改動對環境的影響及徵詢相關部門意見,認為不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於上月13日已向中電發出經修訂的環境許可證。
何俊賢觀望風力發電場具體細節。
環境局:可再生能源目標須調整
香港現時有數個小型風力發電項目,合共生產的電力不足1兆瓦,當中最大型的是2006年由港燈於南丫島設置的800千瓦風力發電機。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上月向傳媒表示,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目標有調整空間,並指將於今年第三季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
環境局於2017年曾發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當時曾評估風力發電的潛力,指出本港有兩個海上地點,或適合發展具商業規模的風力發電,當中南丫島西南面海面設置容量達100兆瓦的風力發電場,能夠每年生產1.75億度電。
另外,果洲群島東南海面,即中電今次擬建風車的地方,則可設置200兆瓦的風力發電場。當時研究顯示,兩者合計成本將超過100億港元,所能提供的電力佔本港總耗電量少於1.5%,當時報告曾表示,本港不排除於中期興建這些風力發電場的可能性。
環境局於2017 年發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
【環球風力發電成本 2050年有望減半】
中電和港燈計劃興建的風力發電場成本,估計逾100億元,被認定為不合成本效益。但根據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科學預測,到2035年,風力發電成本有望減17%至35%,到2050年更有機會可降低近半成本。
根據該份發表在期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的調查顯示,2050年時,風力發電成本可能降低37%到49%。研究人員針對陸上、固定式近海和海上浮動式風力發電的前景,向商業及工程界的140位風能專家進行意見調查,預測未來風力發電成本,僅是2015年成本的50%。
專家解釋,成本下降主要受惠風渦輪機效能將有顯著提升。該實驗室資深科學家指出:「近年來,陸上和海上的風力發電成本都在加速降低,以前成本預測已過時,能源業需要最新的評估。」
本港目前最大的發電風車,是港燈南丫島的風采發電站。
我家焦點
民生
生活
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