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沿調景嶺維景灣畔旁行人道,朝華人永遠墳場方向上山,途中從觀景台下望,會發現一個沙灘。灘旁岩石群豎立一根白色石柱,居民稱該灘為「白石柱灘」,是上一代調景嶺人的歷史回憶。記者近日發現白石柱灘因近期將軍澳-藍田隧道填海工程,慘被幾近淹沒。有居民擔心,僅存的白石柱地標或因工程而隨時消失。
一根白色石柱,可勾起調景嶺人段段回憶。
「細個我哋會約埋成班同學去個灘玩,仲會講個灘嘅鬼古同傳聞!」白石柱灘曾是調景嶺居民數十年來游泳、釣魚和玩樂的「世外桃源」。
曾在上世紀90年代調景嶺就讀中學的徐女士憶述,白石柱灘是上一代調景嶺人的集體回憶,她從老師口述得知白石柱由來,說石柱曾用作測量導航之用。亦有傳聞該處,曾是日治時期日軍刑場,後來演變成鬼故事,增添神秘感。
《我家》記者日前到訪,發現部分沙灘已因工程被淹浸,附近堆滿填海堤岸用的石材,陸地上亦加裝上天秤及污水池,若果不是工地旁仍有白石柱辨識,根本難以想像它曾是美麗的沙灘。
將藍隧道填海施工,白石柱灘漸漸淹沒。
隧道接橋達康城料明年竣工
沙灘將近被淹沒,全因將軍澳-藍田隧道正在興建,而隧道於將軍澳一方出口位置,就是位於白石柱旁。
為疏導將軍澳區的交通擠塞問題,政府於2016年尾開始動工興建將軍澳-藍田隧道,以作為未來6號幹線的一部份,全長4.2公里,並會連接同時興建的跨海灣大橋,直達環保大道通往康城,工程預計於2021年竣工。
屆時由將軍澳市中心前往東區海底隧道,將可縮減至約五分鐘。
岸邊鋪滿建材。
舊調景嶺警署改為歷史館
記者在現場觀察,將藍隧道正施爆石工程,但於將軍澳一段隧道口仍未打通。現時正在趕工的,只有兩個六層樓高的洞口,而隧道的出口一帶亦已完成填海,正興建大橋及連接路的橋躉。相信白石柱灘,將會成為未來的運輸上船點,以運載石頭等建材上落。
事實上,自從1996年調景嶺村被清拆後,調景嶺的舊有古蹟,只剩前身是舊調景嶺警署的「將軍澳風物汛」歷史風物資料館及白石柱。
徐女士得知白石柱現被地盤圍堵,深表擔心。她說恐怕白石柱正步沙灘後塵,在城市發展中被拆而無聲無息地消失。
昔日「世外桃源」。
陳繼偉:區會換屆後無人跟進
「個天然沙灘啲水本來好靚,大時大節居民都會去沙灘慶祝,依家已經面目全非,部門往往過咗海就係神仙!」西貢前區議員陳繼偉表示,工程開展已預料白石柱灘日後淹沒。陳補充,當時土木工程拓展署曾指該項目,並不會改動附近海岸。
陳慨嘆,區議會換屆後,不僅淹灘問題,工程噪音及躉船滋擾污染,也鮮見有新議員關注。他擔心,當無人主動跟進隨時,工程會造成更嚴重影響。
將藍隧道打通後,可縮短將軍澳居民往市區車程。
石柱或屬導航用標記
「暫時唔知係乜,但係覺得可能唔係簡單構建物。現時國際保育做法,就係先不要移動佢,直至做好研究搵到資料後,先決定保唔保育!」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如是說。
李浩然推測,該白石柱並非繫船用,因繫船柱一般不會採用方角柱:「咁先可以方便綁上泊船䌫繩,唔會磨損繩索。」
李亦相信白石柱灘昔日並非碼頭一部份:「因為係零零丁丁一條柱,周圍完全冇任何建築結構痕跡,連路都冇,可能性不大」。
李認為,該柱最有可能是某種航海或測量標記:「挪威同蘇格蘭沿海有類似石屎結構,係以前為船隻導航嘅航海標記。」他呼籲有心人嘗試發掘該柱的歷史價值,為香港歷史保育出一分力。
華人永遠墳場方向上山,途中從觀景台下望,會發現一個沙灘。
隱世灘耍樂責任自理
白石柱灘在2016年正式開始隧道工程前,是附近居民及郊遊人士的熱門遊點。
當時只要沿行墳場步道,然後跨過花圃附近欄杆,再從約八米高的山腰,抓緊遊人綁在樹上的麻繩及樓梯爬下,就能到達該隱世沙灘。
當時每逢假日便有不少人在於沙灘暢泳燒烤,至今雖然已不適合游水,但仍有不少釣魚發燒友冒險爬下,去到附近一帶岩石岸釣。
雖然白石柱灘至今已不復再,但沿墳場步道仍可看到附近有不少石灘,雖然有部分已變成垃圾灘,但近來有人表示另有新發現:「發現咗將軍澳附近一個隱蔽的小沙灘,好正!」
該處既未見有太多垃圾外,亦算水清沙幼,發現的人更表示會組織到該處野餐及游水。
不過國際專業保險諮詢協會會長羅少雄警告,由於該等沙灘並非政府提供予市民游泳的地方,沒有救生員當值,一旦遇溺或發生意外,需自行承擔責任。
白石柱灘入口處隱蔽,需攀石而下。
有市民在白石柱灘附近另一沙灘遊玩。
【專家:「一夜消失」非新奇事】
香港歷史文物一夜「神奇消失」,並非天方夜譚,過往亦曾經發生。
2007年6月,位於半山馬己仙峽道15號本來存有一塊維多里亞7號界石,疑在一次斜坡工程後突然被人移除,引起保育人士關注,至今仍下落不明。
「好似維多利亞界石咁重要嘅歷史文物,到依家都未有評級,2007年仲有一條因為做工程而唔見咗,白石柱嘅歷史無人去發掘研究,仲流落喺唔起眼嘅荒野,就更難保留,有可能隨時消失。」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表示,維多利亞城界石在20世紀初豎立,以顯示界線用。雖具歷史意義,奈何香港現時對界石、石柱等非建築物的文物,僅依據現時香港的古蹟評級機制去衡量價值,故此難以獲評級保護。
我家焦點
西貢
交通
民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