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啦,我唔駛你幫!」將一個個塑膠牛奶籃堆疊、儲起來源不明的食物,是大埔神秘紅衫婆婆周六、日指定動作。她原住在富亨邨,有家不歸到處拾荒,常於周六儲起食物及雜物,放在亨泰樓對開路肩花叢,到周日就搬走,往後每星期又重複同樣程序。
由於紅衫婆婆雜物愈堆愈多,又多次在路旁堆放凍肉,因此發出濃濃惡臭,影響附近環境衛生,惹來不少富亨邨居民投訴。
精神科醫生指出,心理或因腦前葉異常會令長者出現儲物癖。
拒絕議員街坊幫忙 「買飯俾佢都唔收」
曾經有街坊感到難以忍受,召來食環署職員來跟進,將婆婆堆放雜物清走,但到下一個周六,婆婆又在原位重新堆疊,由今年二月開始一直維持到近日,情況依然未解決。
「好多街坊、甚至區議員都有去關心佢,但佢一直唔肯俾人幫,唔肯透露自己嘅事,不斷拒絕街坊幫助,無論你去問多少次,婆婆都唔想人理,連買盒飯俾佢都唔會收。」
有曾經接觸紅衫婆婆的大埔街坊Ann表示,一直有地區人士以至區議員跟進她的情況,但最終都無法解決拾荒帶來的衛生問題。
傳丈夫過身無寄託 愈堆愈多打發時間
街坊Ann透露,每次也穿上同一件紅色外套的婆婆,本身也是住在附近屋邨,自去年年尾開始,就開始拾荒後把東西堆在該處,起初以為她只是暫存後變賣,但後來發覺她愈堆愈多。
Ann續說,東西形成一座小山,婆婆甚至有可能在附近街市,擅自取去食材及牛奶籃,放在該處。
不少街坊也好奇,為何紅衫婆婆會開始該奇怪行為,遂上前了解。據傳,曾有街坊問婆婆原因,婆婆表示因丈夫過身,想打發時間才執垃圾。
亦有傳言指婆婆有「同黨」,但當再細問下去,她會隨即打發街坊,甚或急步離開。
因此,從來未有人能了解紅衫婆婆的心事及執垃圾真實原因,令受影響街坊無計可施。
神秘老婦路邊囤物現場睇
2月16日 紅衫婆婆於周日在草叢上堆起大量牛奶籃。 ( 互聯網 )
3月22日清理後,婆婆會再次堆起雜物。
3月29日有街坊上前關心婆婆並欲幫忙,均遭一一拒絕。
4月19日紅衫婆婆會在雜物中堆放食物,影響環境衛生。
5 月3日今個月,婆婆仍然於周六、周日在同一處堆放雜物。
劉綽謙:解心結根治 希望社署可著手跟進
民建聯大埔支部社區幹事劉綽謙表示,曾上前了解婆婆情況,得知婆婆情況,但婆婆拒絕援助。
劉解釋,除了富亨的紅衫婆婆,區內大埔中心一帶,亦有一對老夫婦在街頭儲物,另外也有單位出現拾荒堆積滿屋問題。
「如果行為不太影響市容,就唔好對佢哋太強硬,單純清走佢哋雜物,唔能夠解決到問題。如果街坊知道已經有地區或專業人士跟進緊,都可以嘗試短暫包容一下,或者關心一下佢哋。」
劉表示,或因生活或心靈上有所困擾,導致長者儲物以覓安全感,因此必須先解決其心結,才能根治問題,恰當做法是將個案轉介社工及社會福利署跟進。
醫生:儲物癖是心理病「千祈唔好丟佢哋啲嘢」
「千祈唔好丟佢哋啲嘢,咁樣唔會對件事毫無幫助,更有可能令佢哋變本加厲,儲更多嘅嘢。」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說。
丁表示,儲物癖是一種帶強迫症的心理病;另一種情況是因腦前葉出現異常,導致出現認知障礙。
丁解釋,儲物癖患者一般缺乏安全感,亦有可能因創傷後遺症而觸發病態儲物癖,病發後缺乏正確認知、理性分析事件。
丁續指出,一般60歲以上長者較容易病發,當儲物行為越見失控,則可視為儲物癖,而最常見的情況,便是近年經常聽到的堆滿家中寸步難行的「垃圾屋」。
假如發現家人或身邊人開始有重複購物、拾荒或不肯拋棄垃圾的習慣,就要留意可能是儲物癖先兆,應盡早帶涉事人接受評估,避免錯過糾正問題的黃金時機。
如證實患病便需靠心理輔導及認知行為等治療,改正儲物行為。
【大元邨曾有「垃圾屋」走廊蟑螂路困擾鄰居】
除了於公眾地方堆積雜物,大埔大元邨亦曾出現「垃圾屋」,因而惹來大量蟑螂及蚊子出沒,甚至爬進鄰居的單位,造成滋擾,在屋外走廊更開出一條「蟑螂路」!
事發於2018年5月,有大元邨住戶在社交群組佈「蟑螂路」短片。
從當時的影片段所見,該「垃圾屋」外的走廊有數十隻蟑螂,「蟑螂路」甚至蔓延至全層,各住戶的門外均有零星蟑螂出現。拍片事主憤然將蟑螂一一打死。
該拍片鄰居表示,曾嘗試於該單位外噴殺蟲水及放置殺蟲藥,卻弄巧反拙,令更多的蟑螂從內爬出。
無奈之下,曾向房屋署投訴及報警求助,惟對方拒絕應門,令她大感無助,遂在網上公開片段。
事後,大元邨屋邨管理公司稱承諾會加強清潔,並聯同有關部門跟進個案。
大埔大元邨2018年曾出現「垃圾屋」,引來蟑螂影響鄰居。
我家焦點
民生
大埔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