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熱帶氣旋「鸚鵡」襲港,天雨頻仍,本港四日內先後有三宗塌樹傷人,其中一宗發生於上水。北區大會堂對開一截長約五米的石栗枝幹突然塌下,不幸擊中一名老翁。該老翁頭部和後頸受傷,更一度不省人事。專家表示,石栗樹品種較脆弱,加上出現「水橫枝」,一到雨季就算健康的樹,也有可能不勝負荷而折斷。
事發於6月15日下午四時許,當日不時下起驟雨。約十名街坊在龍運路近北區大會堂對開樹下石壆乘涼時,頭上的一節長約五米的樹枝突然斷開倒塌,不幸擊中其中一名六十二歲姓關男子。該男子頭部和頸部受傷,一度不省人事,途人隨即報警。
上水石栗樹斷枝幹擊中老翁,老翁一度不省人事。
老翁獲救送北區醫院治理。
#大圍老婦被壓重傷 元朗兩漢觀棋中招
消防員到場後立即救出老翁,他其後恢復意識,被送往北區醫院治理。事後現場遺下該仍有大量綠葉生長的枝幹,警方圍起膠帶封鎖現場,避免再有人被塌樹所傷,並作進一步調查。
就在上水塌樹傷人後兩日(6月17日),大圍一棵過往已有四次塌枝紀錄、樹齡約三十年的石栗樹,一節兩米枝幹同告折斷,更險壓死一名八旬女街坊,老婦受傷倒地,頭部受重傷,更一度被斷枝壓住動彈不得,幸馬上被趕到消防員抬走斷枝救出,隨即送院搶救。
現場消息指,當時斷枝長約兩米,並由十多米高的樹頂上墮下,因而令老婦受重傷。
連同以上兩宗意外,當時四日內已有三宗塌樹傷人意外,第三宗發生在元朗,炮仗坊有兩名男子於一棵約二十米高的樹下觀棋,突然有兩條約一米長的枯枝墮下,因而擊中兩人。
消防鋸斷樹枝,拉起膠帶封鎖現場。
#詹志勇:雖粗生木管脆弱 促當局好好管理評估風險
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表示,上水樹枝折斷傷人的樹木為一棵石栗樹,雖然粗生,卻屬木管脆弱品種。從涉事斷枝所見,斷枝切口附近有呈直角徵狀,反映樹枝曾經折斷,再長出「水橫枝」,屬樹木結構性問題。
他解釋,上水涉事塌樹跟大圍傷人的同為石栗樹,亦同樣出現「水橫枝」情況。該樹種萌芽能力強,折斷後能快速再長樹枝,正常樹枝生長應會愈生愈幼,惟「水橫枝」卻屬不正常生長。
他表示,「水橫枝」尾端反而更粗壯之餘,更會垂直地向上生長,令樹葉重量集中在枝梢,導致負荷過重。一旦被強風吹襲時會強烈搖擺,便容易造成折斷。
本港人口密度甚高,詹促請有關當局應好好管理樹木及評估風險,以免發生塌樹傷人的情況。
健康枝條在非接口處斷裂脫離,在樹藝學稱為「撕裂」。
詹志勇促請當局做好樹木管理及評估風險。
【健康樹突塌枝 樹藝師答疑】
健康的樹木為何一到雨季就會無預警下突然折斷?中華樹藝師公會會長歐永森表示,近月多宗塌樹傷人意外中,大部分情況也非常相似,就是在樹木外表和斷枝內部沒有病徵之下,樹枝突然斷裂。他直言,這種情況在目前的「樹木風險評估」程序當中,也難以準確檢測。
歐永森表示,樹木折斷後需勤於檢查。
#乾燥冬天情況少見
歐解釋,無病狀的健康枝條在非接口處斷裂脫離,在樹藝學普遍稱為「撕裂」。在無風無雨時如乾燥冬天較少發生,但在雨季,風雨會增加樹枝重力受壓,導致其突然斷裂,大大增加傷人的風險。若非有一定經驗及攀樹知識的樹藝師,或難以及早察覺。
另外,他表示,2018年颱風「山竹」曾打斷不少樹木分枝,其後有可能未好好保養,或導致個別樹木變得結構不良,因而埋下塌樹伏線。因此他強調,樹木折斷過後更需要勤於檢查,需要時作出修剪,便可避免不必要的意外。
大圍老婦遭樹壓倒,倒地動彈不得。
老婦受傷倒地,救護車送院治理。
【塌樹殺傷力 不容忽視】
忽視塌樹教訓,後果可大可小!本港過往曾發生多次塌樹意外,屢次造成人命傷亡,意外發生後大眾也會重新關注樹木安全,惟事件過後議題易隨時間再次被人遺忘,令樹木管理再次鬆懈。
#印傭車站等車頭被擊中不治
根據發展局統計,2018年至2019年間共發生520宗塌樹事故,當中有43宗導致傷亡。2018年8月,觀塘順利邨基順學校對開一個巴士站,一名印傭被直徑約四吋、達30公斤重的樹椏擊中頭部,女傭即時倒地昏迷,送院搶救最終不治。當時涉事斷枝有腐爛,疑受真菌感染枯死,導致慘劇發生。
另外在2014年8月,港島半山羅便臣道一棵在私人住宅內的一棵10米高印度榕,突然整棵倒塌,擊斃在住宅外正在行人路上候車的一名懷孕38周的準媽媽,最後死因庭事後裁定死於意外。
北區大會堂行人流量高。
現場屬於北區大會堂與上水中心之間通道。
我家焦點
民生
生活
大埔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