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交通擠塞問題嚴重,特別是大埔太和路與寶鄉橋交界成為區內交通樽頸。原本計劃興建多時的廣福行車橋工程有望紓緩窘境,惟區議會換屆後,新一屆議員突然反對在現時路政署的建議,即在太和橋及廣福行人橋中間建行車橋的方案,而建議另闢選址建行車橋,令準備上馬的建橋工程或要推倒重來,前景未明。
現時無論大埔錦山或鐵路博物館附近舊墟一帶的車輛,想取道到太和站或北區,必先繞經寶鄉橋前往,除較迂迴外,亦造成寶鄉橋一帶經常出現擠塞。
大埔墟一帶交通十分擠塞。
橫跨林村河
地區人士爭取多年
為此,十多年來地區人士一直爭取興建廣福行車橋,希望該橫跨林村河的新橋,能在大埔墟交通擠塞時發揮出重要分流作用。而在2011年,當時大埔區議會委託中大的研究報告亦證明,興建廣福行車橋確可減輕寶鄉橋的負荷,疏導大埔墟區內的交通擠塞。
然而直至2017年,路政署終於公布廣福行車橋的走線及可行性設計,並於翌年提供優化方案。據當時建議,新行車橋全長僅63米,選址定於於北盛街路口將車路向北延展,興建橋樑跨越林村河,以連結寶雅路直達太和港鐵站。
由於建橋牽涉林村河防洪等因素,亦顧及居民出入需要,當時預計要需時六年分階段施工,因此當時不同黨派的區議員,均希望盡快進行工程的前期工作及開展工程,更在上一屆區議會設立非常設工作小組跟進。
2 0 1 7 年區議會就行車橋選址實地視察。
居民去信立會
促原方案盡快上馬
可惜的是,歷經區議會換屆後,建橋計劃出現變數。去年七月,有居民去信立法會申訴部,要求加快興建廣福行車橋,惟當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實地視察後,卻有人大唱反調。
翻查資料,當時仍未請辭的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等人,稱收到有市民反對原有的行車橋方案,因此認為政府不可以強行推行原擬建的方案,更着政府多花半年時間獲得共識才進行工程。有區議員更建議,要研究改於鄰近太和站的錦山路興建行車橋的可行性。
林卓廷等人突反對運輸署建議走線。
隨後在去年九月的大埔區議會交運會會議上,各區議員仍普遍繼續反對運輸署原有選址,並就行車橋新選址與有關部門進行討論,惟最終會議仍未能就推展行車橋及落實選址有所定案。
而運輸署表示須待大埔區域交通及運輸研究指出行車橋最終位置及走線,並就路政署詳細評估各項因素後,路政署才會聘請顧問公司進行勘查研究。換句話說,廣福行車橋擬建十多年,至今仍未可落實興建。
政府應大埔各界建議擬建廣福行車橋。
胡健民盼區議員
以大埔居民福祉為重
「只係稍為將原有方案選址移開幾十米,見唔到提出嘅新方案有咩突破性建議,比原有方案更理想。」民建聯大埔支部副主席胡健民向《我家》透露,過去不少大埔區居民均希望盡快興建行車橋疏導交通,建橋方案在過去區議會曾作廣泛諮詢,加上由於工程涉及技術考慮,因此他相信有關部門提供方案已有充分理據支持。
胡健民擔心,若將舊方案推倒重來,再重新研究新方案的話,會令原本即將落實行車橋進度「開倒車」,令大埔居民繼續受塞車影響。他認為,新任議會以原有選址有人反對為由提出新選址,但他擔心新選址一樣會有人反對,他反問屆時又是否要再推倒再議?他希望議員最能以大埔整體利益為前提,盡快拍板原方案落實建橋。
胡健民擔心將舊方案推倒,會令行車橋更遲落成。
運輸署:議員新選址有難度
對於現屆區議員提出新選址方案,運輸署回應表示,若採用區議員方案的選址興建行車橋,預計要增加兩至四個路口,屆時行車路線會呈「Z」字型。此外,新選址行人路靠近河邊,難度亦會大大增加,需要再研究及勘查。
運輸署續指,過往交通模型基建於原有的廣福行車橋方案,並預計興建相關行車橋後能分流部分車輛,若要估算新方案,則要建立新的交通模型,才能準確估算委員建議的新方案所影響的車輛分流情況。
惟該署會因應區議會新建議,顧問公司除會研究原有廣福行車橋的方案及委員建議的新方案外,亦會研究在林村河等其他位置興建行車橋是否可行。
【大埔墟違泊嚴重 寶鄉街擠成單線行車】
大埔太和及大埔墟一帶,違例泊車愈見嚴重,舊墟路旁泊滿車輛,令車流變慢更經常擠塞。有市民認為,違泊才是令太和路與寶鄉橋交界,成為樽頸的罪魁禍首。
《我家》記者日前於寶鄉街視察,發現疫情下仍人多車多,路兩旁有超過十架車輛停泊,不少人為到附近街市購物將車就地泊在一旁,本來雙線行車的寶鄉街變成單行線,連迴旋處亦泊滿車輛。
胡健民表示,隨本港登記車輛持續增長,大埔區內違泊情況於周末及假日尤其嚴重,加上寶鄉邨入伙後情況更為惡化。因此除建橋外,警方亦要加強執法,運輸署亦要增加停車場泊位,三管齊下才可紓緩大埔市中心的擠塞情況。
大埔違泊嚴重,導致經常塞車。
我家焦點
交通
民生
生活
大埔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