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學會善用壓力,將壓力轉化為提升表現的動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挑戰和實現目標。
今期分享例子,就是空手道名將劉慕裳世運會奪金及方力申再揚威泳壇。
【兩奮鬥經歷】
用兩個點列或兩個框
2025年8月8日,劉慕裳力克日本選手尾野真步,為港隊贏得成都世運會首金,這也是劉慕裳獲得的首枚世運會金牌。劉慕裳受訪時落淚稱,曾經向外婆承諾要奪金回來,但外婆卻不幸在比賽前兩星期離世,為她帶來壓力衝擊,但劉慕裳最終奪標。
退役21年的方力申重返泳池,參加8月10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先進世界錦標賽,連奪2金,兩度成為「世一」,為港爭光。方力申坦言:「只要肯放下執着,純粹做自己喜愛的事,就不會有壓力,無壓力就開心,開心便繼續游,游得多就會進步,有進步個人開心,會再持續練習,就係咁樣啦。」
劉慕裳和方力申的案例,在壓力管理與表現成就的關係上,呈現出有趣的共同點與差異,同時與現代正念靜觀的核心原則高度相關。
【共同及差異】
共同點
1. 自我覺察的基礎
兩人都意識到「心理狀態」對表現的影響:劉慕裳透過「承諾」轉化壓力為動力,方力申則透過「放下執着」減輕壓力,本質上都是對自身情緒壓力的覺察與調整。
符合正念中「有意識地覺察當下」的原則,專注於目標而非雜念。
2. 接納與非批判的態度
劉慕裳接納壓力的存在(不否定其影響);方力申接納自我需求(不強求外界標準),均體現正念「不批判」的態度,避免因負面批評而產生內耗。
差異點
1. 壓力應對策略
劉慕裳:將壓力視為「承諾的副產品」,透過責任感轉化壓力為動力(類似「挑戰反應」)。
方力申:直接降低壓力來源(放下執着),追求無壓力的自由狀態(類似「放鬆反應」)。
反映正念應用的彈性:可選擇「與壓力共處」或「釋放壓力」,依個人性格與情境調整。
2. 自我與外在的平衡
劉慕裳的承諾隱含對外在期待的回應(如團隊、粉絲或家人);而方力申更強調內在需求。
正念練習中,兩者均需被覺察:接納外在壓力,同時不迷失自我。
【齊驗證正念】
與現代正念靜觀的連結
兩案例共同驗證正念的核心:透過覺察與接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心理狀態以發揮潛能。差異則顯示正念的包容性——無論是「化壓力為動力」或「無壓力下的自由」,關鍵在於保持對當下的覺知,避免自動化反應(如焦慮或逃避)。
了解自己的壓力來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和管理壓力。覺察自己的壓力反應,例如生理上的頭痛、胃痛、失眠,或心理上的焦慮、易怒,有助於及時採取行動。
認識壓力的本質:壓力分為好壓力(eustress)和壞壓力(distress)。好壓力可以激勵我們,提高警覺性和表現;而壞壓力則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關鍵在心態】
接受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害怕壓力,而是要學會與之共處。
練習正向思考,將壓力視為挑戰,而不是阻礙。
避免過度完美主義,量力而為,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壓力。
學習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瑜珈等,有助於緩解緊張情緒。
壓力並非注定是敵人,它更像是一股奔騰的河流——學會駕馭,便能載你前行;任其肆虐,則會沖垮一切。關鍵在於如何把這股能量轉化為推動你向前的動力。
心理學家漢斯.賽利(Hans Selye)提出壓力區分為兩種:正向壓力與負向壓力,兩者的影響截然不同。
正向壓力(Eustress)
特徵:適度的壓力,帶來挑戰與成就感
影響:激發動力、增強專注力、提升成長與學習
負向壓力(Distress)
特徵:過度的壓力,超過個人負荷
影響:導致焦慮、疲勞、降低效率與身心健康問題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