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地製作的歷史劇《沉默的榮耀》,引發兩岸關注。這部電視劇以1949年至1950年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人的真實經歷為背景進行創作。
劇中描繪了一群人在特定歷史時期隱藏身份,並參與相關事件的過程。透過他們的行動,展現了崇高信仰與犧牲在社會和歷史中的作用,同時也讓觀眾能夠探討信仰及犧牲的意義。同時令我想起唐代玄奘法師。
【誓願宏大】
將佛法帶回中土救度眾生
唐玄奘法師,是舉世公認的佛學家、宗教活動家、翻譯家、旅行家,他對中國佛教史、中國翻譯史等多方面做出卓越貢獻。唐玄奘法師承載宏大的誓願——帶回佛陀教法藉以救度眾生的宏志,終於在十七年後帶着六百多部真經返回長安。
【談談心經】
個人與情緒因緣組合現象
談到佛經,現代人最熟識要算是《心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本子,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紛擾的日常生活中,筆者認為,《心經》不只是宗教經文,更是一套可實踐的心理調適指南。
人們常將自己與情緒混為一談,認為「我就是憤怒」或「我就是悲傷」。但《心經》說,這些只是因緣組合的現象,本質是空,不是永恆,也無固定自性,依條件而生滅。
【日常驗證】
繁忙生活中保持平靜
此練習可直接對應《心經》所言「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當個人能夠辨識並理解內在自我建構故事的虛幻本質(色即是空)時,心理上的牽掛與恐懼便會隨之減弱。由於恐懼失去支撐,相關情緒自然也難以持續增強或延續。
我們不是要消除情緒,而是從被動反應轉為主動覺察。這正是《心經》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展現:讓人在繁忙中保持平靜,從容感受生活之美。
每一次情緒的來襲,都是一次練習的機會,一次潛入內心深處、回歸平靜本質的機會。願您在這條路上,清明、自在。
【活用經典】
平穩呼吸後觀察自己
以下是如何簡單活用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
停頓與呼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當情緒浪潮(生氣、焦慮)襲來時,身體會先有反應:心跳加速、胸口緊繃。這時,最重要的不是「解決事情」,而是「回到自己」。
簡單練習:
1. 吸:輕輕閉上嘴巴,用鼻子緩緩地吸氣
2. 呼:深深又緩慢地呼出一口氣,想像把胸口的濁氣全部吐出。
3. 觀:將注意力輕輕放在鼻尖或腹部,感受接下來的三次呼吸。不控制,只是觀察。這就是在實踐「止」(Samatha),讓翻騰的海面(念頭與情緒)先稍微平靜下來,為「觀」做準備。「簡單禪修——止觀」,其入門就在這裡。
第二步:
觀察——「照見五蘊皆空」
在呼吸稍微平穩後,開始運用「觀」(Vipassan ā)的智慧。
簡單練習:
當感覺到強烈情緒時,在心裡默默地為它命名:
「哦,這是『憤怒』來了。」
「嗯,我感覺到『焦慮』在身體裡。」
「看,『悲傷』的故事又開始播放了。」
請注意,您說的是「這是憤怒」,而不是「我很憤怒」。這樣可以將自己從情緒的認同,轉換為旁觀者的角度。
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實踐。您不壓抑情緒,也不被情緒帶動,而只是清楚地覺察它的存在。當您只是覺察、不評判時,情緒會逐漸減弱,因為其「無自性」的本質開始顯現。
第三步:
看破故事的虛幻——「心無罣礙」
情緒總會伴隨一個「故事」:「他這樣做就是看不起我!」、「萬一搞衰晒我就完蛋了!」這些故事是讓我們持續痛苦的燃料。
簡單練習:
當腦中盤旋着讓你痛苦的故事時,溫和地提問:
「這個讓我痛苦的想法,100%是真的嗎?」
「除了這個解讀,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
火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