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精準幫扶」 考驗各方智慧 (解讀三中全會系列之二)

 2024-08-09
實現「精準幫扶」 考驗各方智慧   (解讀三中全會系列之二)

社區同行基金創辦人 張媞

上月舉行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決定》提出的七個「聚焦」中,本文嘗試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個範疇展開討論。

《決定》中明確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段話除了顯示中央對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的決心,無疑更是對香港社會以至特區政府下達的「重要指示」。

本港經濟在後疫情時代面對不少挑戰,港府今年公布連續2 年千億赤字,其中醫衛、社福和教育等與民生相關的投放達3,437 億元,佔經常開支59.3%。今屆政府在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時,相當重視「政、商、民」合作,也曾多次表示將資源投放在最有需要的基層市民身上。

其中,約21.4 萬劏房戶是精準扶貧的三大群組之一,政府落力推動的相關政策包括過渡性房屋(共撥款116億元)、社區客廳(共撥款1億元)等,由此可見港府「盡力而為」的政策走向。

不過,筆者亦收到有業界提出:致力於緩解跨代貧窮的「共創明Teen」計劃,初心是協助弱勢社群家庭學童提高搭橋型(bridging) 社會資本,但他們質疑學員完成整個計劃可獲1萬元資助的必要性。那麼,如何確保這些公共資源用到實處,是否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包括行政、營運時遇到的新情況,達至「量力而行」?這牽涉到對於治理模式的選擇和靈活運用。

解決民生問題,既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社會福利發放過度,導致財政困難;也不能完全依賴市場調節——市場一旦出現壟斷,將變成壓迫市民的巨大難題。因此政府與市場如何結合、互補,不僅考驗各方的智慧,更需要各界擁有創新、務實的協作精神,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出謀劃策。

(解讀三中全會系列之二)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

解讀三中全會



相關文章


香港社區治理 持續升級中   (解讀三中全會...我家時評

香港社區治理 持續升級中 (解讀三中全會...

社區同行基金創辦人 張媞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日前閉幕,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深化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