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裡的跨世紀對話:從復修看社區韌性

 2025-04-17
石屋裡的跨世紀對話:從復修看社區韌性

位於南大嶼山的大東山是香港第三座高山,芒草季節總是遊人如鯽。大東山「爛頭營」(Lantau Mountain Camp)一群在山脊上錯落的百年石屋建築群貌似荒廢,時至近年卻仍有人居住、維修,獨特的風貌和建築景觀吸引了不少登山客、保育團體和學者們慕名前來。

爛頭營初建於20世紀初,廣州一帶不同教會的西方傳教士經常來港避暑,他們在大東山海拔800米處建造石屋群,就地取材的花崗岩牆身厚達40公分,能抵禦颱風與極端氣候。有建築學者指,若以建築群的規模、風格來看,此處的石屋很可能是全東南亞僅存,至今仍在運作的同類建築群。

近期,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團隊宣布完成對首座石屋的復修工程,這座曾被稱為「守營人宿舍」(Caretaker’s Hut)的建築,如今裝設太陽能供電系統與旱廁,除了延續守營人小屋的特色,亦轉型為「保育研究支援站」。

本次復修計畫的核心在於「以舊修舊」。修復團隊採用傳統石砌工法填補牆身裂縫,並以直升機吊運建材,避免破壞山徑生態。新增設施則在維持原始風貌的前提下,解決高山缺電缺水的困境,讓支援站兼具緊急救援與生態監測功能。

本欄認為,從傳教士的退修營地到現今承載都市人想象自然的朝聖地,建造百年的爛頭營成為「活的歷史」,而不同世代的人們與爛頭營的跨時空對話,不僅孕育了某種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也啟發我們思考香港的社區韌性。

目前的19間石屋中,一半屬居港外籍人士,四間歸教會,餘下散落本地人士之手,讓爛頭營成了香港罕見的跨文化結界:當山下爭議不休,山上卻有英國人替華人屋主補牆,基督徒與佛教徒共同清理山徑。石屋群的保育價值不在於凍結歷史原貌,而在證明多元持份者的務實合作,能為歷史建築找到適應當代社會的存續之路。

此外,屋主們組成「爛頭營居民協會」協助凝聚屋主與義工,負責定期清理山徑、檢查並修復受損結構,甚至清除蜂巢。這種自發性的守護,在當下各國紛爭、戰亂不斷的大環境中尤顯珍貴:從我們附近的社區出發,每個人都可以思考如何構建能抵禦自然災害、人為衝突與戰爭的韌性,這種韌性能幫助更多的人渡過困難時期。

社區同行基金會創辦人 張媞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



相關文章


香港社區治理 持續升級中   (解讀三中全會...我家時評

香港社區治理 持續升級中 (解讀三中全會...

社區同行基金創辦人 張媞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日前閉幕,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

實現「精準幫扶」 考驗各方智慧   (解讀三...我家時評

實現「精準幫扶」 考驗各方智慧 (解讀三...

社區同行基金創辦人 張媞上月舉行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

社區治理:主體責任在港府 協作參與在民間...我家時評

社區治理:主體責任在港府 協作參與在民間...

社區同行基金創辦人 張媞前文提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關...

告別劏房為基層兜底:先劃線 後取締 (解讀三...我家時評

告別劏房為基層兜底:先劃線 後取締 (解讀三...

社區同行基金創辦人 張媞本欄在較早前的文章中提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

化過渡型社區為溫暖社區我家時評

化過渡型社區為溫暖社區

社區同行基金創辦人 張媞本屆政府重視改善基層住屋條件,2024 年也是至今為止過渡性房屋項目發展最蓬...

眼觀社區 耳聽業界 心靈健康靠多方協作我家時評

眼觀社區 耳聽業界 心靈健康靠多方協作

社區同行基金創辦人 張媞近年來,社區內出現不少圍繞精神健康的悲劇,涉及的群體也越見廣泛,不僅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