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黃金周」,香港迎來110萬人次旅客到訪,讓這座旅遊城市熱鬧了起來。然而,與以往只聚焦於熱門商業區不同,遊客的旅遊模式轉變更值得我們關注。那些蘊含豐富歷史文化的社區,如位處新界的大圍村,是沙田最古老的圍村之一,因擁有逾400年歷史的古樸風情被內地網民封為「港版小京都」,成為別具魅力的景點。
從熱衷購物和傳統觀光,到追求真實生活與社區互動的深度遊,正正反映當代人對「文化」與「日常生活價值」的再認識。換言之,新一代遊客不僅熱衷於經典觀光或簡單消費模式,更渴望深入當地居民的生活,挖掘「可能性」,並與之產生共鳴。
臨近的澳門亦順應潮流,在黃金周期間推出「小而美社區遊」,通過多語言特色導賞、本土文創攤位及現場工作坊等創新舉措,讓遊客在遊走中了解城市多元面貌,同時促進社區經濟與文化再生。這種以社區營造為底蘊的新興旅遊模式,不僅提供深度文化體驗,也為當地居民帶來參與發聲的機會。
隨著遊客從傳統消費轉向社區深度遊,香港也需重新挖掘自身的社區資本。從元朗小白兔農莊、長洲西園野營,到西貢獨木舟體驗與南生圍濕地徒步,一些有趣的例子彷彿在向人們訴說,體驗式旅遊正解構香港以往購物天堂、美食天堂的賣點,社區遊蹤不僅為旅遊業注入新動力,或更為地方社區帶來「自省」與「重生」的契機。
社區探索引起遊客重新想像香港的興趣,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旅遊視角;然而亦需平衡社區的承受力,以及社區是否準備好回應來自遊客的「凝視」與「消費」,相信將成為社區持份者們的新課題。
社區同行基金會創辦人 張媞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